江西省赣州市宁师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537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5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城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思想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这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什么样的思想精髓?

3.单选题(共11题)

3.
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4.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曾说道:“岁在戊戌,南皮张孝达大司马(张之洞)著《劝学篇》二十有四(该书主要是宣扬‘中体西用’思想)……天下皆曰,中国风气从此开矣。”英国泰晤士报还将其翻译为《中国唯一的希望》。据此推知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联合
B.“中体西用”顺应了时代潮流
C.《劝学篇》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
D.英美并不认同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
5.
1902年,梁启超认为“史馆中数十万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焉……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可见,他倡导的史学革命着眼于
A.唤醒民族意识
B.复兴传统史学
C.发动群众革命
D.推进维新变法
6.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A.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B.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D.指出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7.
19世纪中后期,本应学外文及西学的广州同文馆学生,却因学中学而导致西学荒疏;受过西学专门训练的严复、马建忠等,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反映了
A.危机加深激起国人抵制西学
B.传统观念与西学传播的冲突
C.西学人才缺乏社会需求
D.制度变革成为时人选择
8.
解放战争时期是***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阶段。1949年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关于“两个务必”和紧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9.
下列言论的共同诉求是
   地价之增益……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邓小平

 
A.实现民族独立B.消灭贫富不均C.关注人民生活D.完成民主革命
10.
邓小平1978年9月13日至20日在视察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被称为“北方谈话”。这期间,他多次对身边的人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该“谈话”突出体现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哪一根本问题的思考
A.发展道路B.发展动力C.社会主义本质D.发展步骤
11.
中国70周年的国庆阅兵举世瞩目,在这次庆典中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就有被国人戏称“东风快递”的导弹方阵等国之重器。下列关于建国以来科技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70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B.1964年中国自行研制的氢弹爆炸成功
C.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入“国际太空俱乐部”
D.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2.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A.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B.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13.
在1950年的扫盲运动中,《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1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习都是以“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等词汇来进行的,在《广州农民速成识字课本》第1课 的注音词表中,主要有“中央”“解放”“南昌”“东方”“光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A.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B.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
C.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的全新形式

4.选择题(共1题)

14.

The boy shouted ___________ the people on the mountains for help.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