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484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3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是19世纪末以来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
流行词汇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
兴民权、托古改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900~1915年
革命、共和、三民主义、约法、实业救国
1915~1920年
民主、科学、“打到孔家店”、白话文、“以俄为师”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个阶段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主流思想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锐减,内部也产生了一些悲观的情堵和错误的思想。一些同志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坚持“城市中心论”的主张。所建立的广大根据地经济、生活条件都极其恶劣,又先后遭受了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红色政权岌度可危。大革命失败后,***认为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农民人口占了当时人口的90%,农民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刘孝连《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红色政权建设》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四川等地的农民自发地进行联产承包,触及了“禁区”,引起“两个凡是”派的激烈反对。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指出:“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福不是罪过。”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方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对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他称之为“伟大的创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刘剑华《邓小平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

3.单选题(共27题)

3.
五代时,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如在四川成都、后蜀雕印的增广的《唐本草》(《蜀本草》)技术水平也很高。开封、杭州、成都、建康、福州等都发展成重要的出版中心。这表明
A.五代时期文化的繁荣
B.中国印刷术长期领先世界
C.雕版印刷术日趋成熟
D.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4.
“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泪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这些“滴血的诗篇”
A.音节和谐,句式以四言为主
B.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C.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D.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5.
鲁迅先生说:“惟至明末,则宋市人小说之流复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材料中“广行世间”说明小说
A.已取代传统文学的地位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C.体裁和内容不断创新D.艺术形式出现多元化
6.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对
A.故国难忘的牵挂
B.国家分裂的忧伤
C.故乡的思念之情
D.壮志未酬的失望
7.
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强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人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苏轼也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文人绘画
A.擅长实体描绘
B.追求得意忘形
C.注重诗画结合
D.贴近百姓民生
8.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呼吁要深入工人群众,加入劳动节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说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
A.是唯一正确的革命思想B.紧密联系广大群众实际
C.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D.坚持与错误思潮做斗争
9.
郑观应早年受到李鸿章等人的赏识,积极参与清政府的洋务事业,历任上海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后撰成《盛世危言》一书,提出发展工商业,与列强进行商战的主张,成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的这一转变反映出
A.维新派在思想上和实践上的错位B.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C.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10.
1899年2月,“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纸上,但当时的介绍非常简略,甚至误把马克思写成了英国人。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据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引入
A.是在西学东渐框架中进行的B.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C.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群众基础D.改造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
11.
康有为说:“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是故黄帝清问下民,则有和宫;尧舜询于刍荛,则有总章……《孟子》称大夫皆曰,国人皆曰,盖皆为国会之前型,分上下议院之意焉。”这表明,康有为
A.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B.托古改制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C.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
D.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专制
12.
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钢人们的头脑,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要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图”,针对该现象,先进的中国人打出的旗号是
A.师夷长技B.变法图存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局的不断恶化,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这是当时中国
A.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B.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C.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D.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14.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将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的民主共和制称为“西土之桃花源”,称美国共和制“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说明魏源
A.已认识到清王朝衰落的根源B.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世界观
C.主张政治变革效仿西方制度D.对西方民主有了相略的认识
15.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C.有遵循进化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16.
左宗棠称:“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彼此各是其是,两不相喻。”这一论述
A.未摆脱传统思想的窠臼B.客观分析了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C.承认了西方政治的优越D.直接推动了“中体西用”思想产生
17.
“(这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这次争论
A.双方的指导思想没有本质分歧B.阻碍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C.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D.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18.
***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据此可知,这一言论
A.标志着***思想基本形成B.强调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C.描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蓝图D.总结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
19.
邓小平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这一论述
A.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时
B.强调市场经济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C.意在说明计划经济的优点
D.深化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0.
毛洋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写道:“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写这段话是在
A.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进入历史发展新纪元之时
B.1953年,主持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之际
C.1957年,领导新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际
D.1956年,主持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之时
21.
***写道,“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上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上述言论出自***的著作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
C.《新民主主义论》D.《论十大关系》
22.
***在某篇文章中称:“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在于
A.提出了独立武式装斗争的要求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标志着***思想的成熟D.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3.
从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于当时的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中国经历了两年多的徘徊时期。打破错误思想的束绸,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准备工作,该“准备工作”是指
A.召开全国科学大会B.明确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C.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D.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4.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卡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正式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B.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D.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
25.
1957年,陈其通等人撰文指出,很少有人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了“真正反映当前重大政治斗争的主题有些作家不敢写了”,许多人热衷于翻老箱底,“只注意开老花,不注意开新花”。这反映出当时
A.文学创作遵楯社会主义改造路线推进
B.维护新的社会制度成为文艺发展主流
C.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文学发展期望较大
D.“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26.
1956年,中国的出版事业空前繁荣,文艺书籍有9375种,比1952年增长87%;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出版3723种,同比增长了170%;文化教育书籍有2391种,同比增长30.8%;自然科学、技术书籍出版8698种,同比增长181%。出版事业的空前繁荣主要得益于
A.新中国的成立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进行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三大改造的完成
27.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提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邓小平将该教育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了升华,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邓小平的“升华”是提出了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
D.“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28.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电视讲话说,中国的核武器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中国的有限资源被用来制造核武器,而不能用来改善中国人民的福利。约翰逊的态度
A.是出于对中国人民的关怀
B.表明美国想保持科技强国的地位
C.表明美国妄图保持核垄断地位来压制中国
D.说明美国想通过扶植中国发展经济的方式来控制中国
2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已由1998年的34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718万人,提前1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2002年更是达到到14.8%.材料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
A.发展方向大众化B.办学方式多元化
C.办学途经国际化D.办学模式市场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