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四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368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代表性事件各是什么?
(2)“文化层面”的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兴起了西学东渐的思潮,激励着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A.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B:
撰写《新学伪经考》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家是
C:
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D:
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的人物是
E:
 
B.据上述表格,概括指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变化?

2.单选题(共13题)

2.
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B.实用性不断增强
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D.逐渐走向繁复化
3.
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元杂剧
C.京剧
D.小说
4.
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秦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
A.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
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略长,笔画圆勻,富于图案美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
5.
宋代绘画特别注重形体刻画,追求“穷形”,如画花要“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目取之,则花之四面得矣”。由此可知,宋代绘画
A.以自然景物为主要题材
B.注重刻画人的情感世界
C.具有风俗画的突出特征
D.深受理学格物思想影响
6.
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绵延了三千多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书变化较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
B.王献之擅长草书和行书,被称为“书圣”
C.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作品有极高审美价值
D.秦汉以后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7.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8.
鸦片战争以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到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一维新变法
B.开眼看世—一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C.开眼看世——维新变法——民主共和
D.维新变法——民主共和——开眼看世界
9.
近代史上,有人评价某思想家“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他评价的思想家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袁世凯
10.
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下图幅,《瀛寰志略》有地下图幅。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
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11.
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于发展
C.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12.
李泽厚指出:“白话文运动带来的确乎远不止是文学形式甚至也不只是文学精神的问题,它反映和标志着现代民族的觉醒。”下列对白话文运动理解错误的是
A.肯定西方文化
B.呼唤思想革新
C.倡导平民文学
D.彻底摒弃传统
13.
陈独秀认为“东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若南北之不相并,水火之不相容也”“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他的观点
A.深受社会各界认同
B.颠覆了儒学正统地位
C.具有选择的策略性
D.不利于西方文明传播
14.
1898年,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而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却未引起太大的反响。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出国留学影响不断扩大
D.清政府的强力推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