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三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但是他也指出:“欧洲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其相似的现代科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四大发明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的。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中国在16世纪后科技发展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历史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二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三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但是他也指出:“欧洲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其相似的现代科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四大发明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的。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中国在16世纪后科技发展出现上述状况的主要历史原因有哪些?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它们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
(3) 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它们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
(3) 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与民同乐”“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简要阐述他们的思想在实践中如何得以体现?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与民同乐”“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简要阐述他们的思想在实践中如何得以体现?
2.单选题- (共18题)
4.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賦、唐诗 |
B.楚辞、唐诗、宋词 |
C.宋词、唐诗、楚辞 |
D.唐诗、宋词、元曲 |
5.
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周必大在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信中所说的“沈存中法”是指
A.造纸术 |
B.指南针技术 |
C.雕版印刷术 |
D.活字印刷术 |
6.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 |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
7.
《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8.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元代王冕为自己所画梅花所题的诗作,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更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这幅《墨梅图》最有可能是一幅
A.山水画 |
B.文人画 |
C.花鸟画 |
D.风俗画 |
9.
1922年12月间,洛阳城东南三十里发现三国曹魏时期《三体石经》的《春秋·僖公·文公》残石。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写。这反映了
A.当时流行这三种字体 |
B.书法艺术已经走向成熟 |
C.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
D.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
1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词藻华丽的诗、词发展到通俗易懂的散曲、小说,反映了
A.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
B.科举考试获取功名的需要 |
C.文学作品的专业化水平降低 |
D.表达形式的个性化特征凸显 |
12.
1919年8月,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这表明
A.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 |
B.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 |
C.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 |
D.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
1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了从“师技”向“师道”的转变 |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
C.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
B.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
C.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
15.
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千总郑祖彝给上级的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当采用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行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
A.崇洋媚外思想盛行 |
B.批评李鸿章指挥失当 |
C.大力赞扬西方体制 |
D.认识到中体西用的弊端 |
16.
史家在评论近代历史事件时指出“以所谓礼教侍奉权力,是孔子的发明,向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有之才得以区别于周边野蛮人,如今却因为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被当成糟粕来排斥。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是前所未有之事。”以上评价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 |
17.
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B.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 |
C.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
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 |
18.
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
C.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
D.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
19.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
A.解决民生问题 |
B.废除封建剥削 |
C.实行土地国有 |
D.践行社会主义 |
20.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该规定说明
A.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
B.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 |
C.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 |
D.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