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连城一中2017-2018学年上期高二月考(一)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348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上海,为传播福音,创办报刊,传入了西方的活字印刷术。国人受到西方科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纷纷设立出版社、报馆,传播西方新知。因出版事业有利可图,上海新开设之书店如雨后春笋,均采用西法印书,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到了19世纪70年代前后,多数中文报纸已经改用铅字印刷。差不多在19世纪80年代,金属活字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韩琦《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等
(1)举一例说明唐代的雕版印刷业的主要成就,据材料一可知宋代印刷业有何新发展?
(2)近代以来,西方传入的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取代了传统印刷术并得以广泛应用。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中西方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说明新技术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西方认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是怎样践行这一认识的?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2.单选题(共11题)

3.
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4.
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5.
如图是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
A.表现雍容华贵的城市气象
B.表现民间风情
C.以形写神,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D.表现文人意趣
6.
《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D.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7.
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细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
B.文字记载是获得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原料的选择和造纸成本关系不大
8.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9.
对下面的历史漫画表达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注:图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
A.西方科学技术能彻底治愈画中人的病症
B.学习西方尚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上
C.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D.清政府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10.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11.
甲午战前,湖南“风气未开,向来最恶洋务”,而战后,“贤士大夫渐谙外情,竞讲新政”。这一变化表明
A.洋务运动难以拓展
B.西学影响日益加深
C.维新政策得以实践
D.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12.
中国近代有人士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可知这位人士的政治倾向是
A.维护君主专制
B.废除封建制度
C.主张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13.
钱玄同1913年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不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说明
A.中华民族面临了亡国的危机
B.发展教育必先实现民主共和
C.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
D.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权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