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山江湖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统招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34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理学家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

2.单选题(共14题)

2.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情景合一
C.诗画合一
D.知行合一
3.
明中叶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才子佳人戏曲,这些作品常以自由爱情来否定封建道德,正如冯梦龙在《山歌》序中所说的“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明朝文学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A.陆王心学促进了思想解放
B.商品经济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C.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败
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被动摇
4.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步
B.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5.
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列举了两宋书坊名称22个。这些机构开始在所刊书之首尾、序后、目录后登出,或盖本坊印章,或刊本坊之名称,如“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该现象表明
A.两宋已有版权保护意识
B.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普及
C.商品经济促进书房繁荣
D.技术革新推动文化传播
6.
受牛顿力学休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D.具有鲜明的双重特征
7.
爱迪生发明了每次只能一个人观看的“活动视镜”,并在美国注册了专利,但不愿多缴交费用以将专利权扩展到欧洲。卢米埃尔兄弟等人改进了此技术,可供许多人同时观看的电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这说明
A.欧洲科学技术水平逐渐赶超美国B.美国的专利制度尚未完善
C.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影响技术发展D.专利保护促进了技术发展
8.
《物种起源》发表以后,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之后,进化论传导开来,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推动了近代政治革命。这说明进化论被提出之后
A.人类更加自信
B.理性主义进一步升级
C.宗教更为脆弱
D.政体形式获得了优化
9.
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10.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续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应该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1.
早期维新人士宣传“西学中源说”。王韬说“中国,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而流传及外。”黄遵宪认为,西方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也源于先秦的墨家学说。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天朝上国观念仍未改变
B.顽固守旧势力依旧强大
C.出现西学思潮泛滥现象
D.中学为体思想成为主流
12.
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B.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
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D.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13.
国民党改组后,有日本记者问及孙(中山)“所主倡之三民主义”是否“再制列宁”,“踏袭列宁等之所说”时,他明确表示:“决非如此”,并详细解释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据此,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
A.直接从传统思想发展而来
B.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C.没有受到西方的任何影响
D.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14.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是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D.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15.
某学者指出: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创造性地转化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一政治一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是为“由巫到礼”;孔子为这套礼制创造性地转化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壹是皆以修身为木”的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据此可知,孔子的贡献是
A.援礼人仁B.克己复礼C.由巫到礼D.释礼归仁

3.选择题(共1题)

16.

欧洲 S国景色优美,经济发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