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福建晋江平山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334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8/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两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周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儿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关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有何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8分)
2.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惰怠)也。
——《商君书》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措施。(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商鞅变法的影响。据上述材料,分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8分)
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开始时,尼古拉一世踌躇满志……殊不知时过境迁,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它所进行的是“一个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对几个具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一场无望的斗争”,恩格斯在评论这场战争的结局时说:“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
材料二   1861年“二一九法令”只涉及俄国欧洲部分的地主和农民,以后在1866年又根据这一法令的基本原则,解放了1000多万农民。一些富裕农民按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组织形式办起了许多大农场;同时,有一部分贵族地主在自己的领地里开始使用雇佣劳动,使地主经济逐渐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到80年代,在俄国欧洲部分的43个农业省份中,地主经济的资本主义经营占优势的省份已有19个。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世界全史百卷本》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推行1861年改革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二归纳俄国“解放农民”的途径,并综合以上材料评述1861年改革的成效。(8分)

2.单选题(共28题)

4.
卢梭的理想社会是“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可以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句话揭示了卢梭追求的平等社会目标之一是(   )
A.法律上的平等
B.私有财产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
C.政治上的平等
D.事实上的经济平等
5.
以下作者、著作和主张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斯宾诺莎——《伦理学》——思想自由,行动守法
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C.洛克——《神学政治论》——“天赋人权”
D.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6.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7.
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8.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受爵
D.奖励耕战
9.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
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
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10.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11.
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D.前错后对
12.
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严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13.
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因是
A.甲午战争的取胜B.1889年宪法的颁布
C.“殖产兴业”的政策D.军事工业的刺激
14.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所发挥的作用,不包括(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保障农民生产时间
C.打击高利贷D.打击官僚贵族特权
15.
对下图“兜售赎罪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天主教会搜刮钱财的一种手段
B.是激化天主教会和德意志矛盾的导火线
C.可以使教徒赎清自己的罪行
D.16世纪中期,在各方反对声中废止了这一做法
16.
“一二九法令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这体现在( )
①农民通过赎买获得土地
②农民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已经负债累累
③农民获得土地前要向地主继续履行义务
④农民要归村社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
下列各项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为田开阡陌封疆”
⑤“令民为什伍”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8.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继位,“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说话者代表的阶级(层)立场是( )
A.立功将士 B.富裕农民
C.新兴地主 D.没落贵族
19.
15、16世纪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的重要原因是(    )
A.德国资本主义发达,经济繁荣
B.德国在政治上四分五裂
C.德国人民以教皇顶礼膜拜
D.天主教会重视德国经济发展
20.
在基督教国家中第一个赋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的权利的是( )
A.《至尊法案》B.《精神的操练》
C.《奥格斯堡宗教和约》D.《南特敕令》
21.
日俄之所以会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因为( )
①两国封建势力都较为强大
②两国都没有出现革命形势
③两国资本主义都较弱
④两国统治者都希望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2.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23.
康梁维新变法得到哪些人的支持()
A.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
C.买办阶级、地主阶级
D.知识分子、外国朋友
24.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梁启超此语中的“大梦之唤醒”是指(   )
A.义和团运动粉碎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阴谋
B.光绪皇帝任用维新派成员变法图强
C.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
D.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的维新思潮兴起
25.
下列是对俄国1861年改革后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暴动日益严重
B.沙皇政府在农民面前的可信度越来越低
C.总理大臣斯托雷平采取措施缓和了政府与农民的矛盾
D.日俄战争的失败再次暴露了沙皇专制的弊端
26.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C.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D.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27.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28.
从王安石变法力图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改行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B.否定科举制度
C.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D.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29.
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句话的本质意思是
A.自由和法律是分不开的
B.只有实行法治,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C.法律为保护人权而设立
D.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30.
下列哪一项表述属于《大抗议书》的主要内容(    )
A.要求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随意征收捐税
B.国家存在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三种权力
C.要求工商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
D.推行垄断制度,征收特殊捐税
31.
洛克说:“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这句话的本质意思是
A.只有实行法治,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B.自由和法律是分不开的
C.法律为保护人权而设立
D.依法限制政府的权力,人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