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255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8/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王荆公》中把王安石比作中国的克伦威尔,说他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称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对变法的结论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材料四(王安石变法)首先利息并不低。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这其实已经很高了,而各地还要加码……利息高不说,手续还麻烦……道道手续,都要给胥吏衙役交“好处费”……地方官就更是硬性摊派了。当然,层层摊派的同时,还照例有层层加码。于是,不但贫下中农,就连富裕中农和富农、地主,也得“奉旨贷款”。结果,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
——易中天《谈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一,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持态度的原因。
(2)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易中天的观点。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度,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循……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2)商鞅在哪位国君的支持下开展变法的?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能否全面评价商鞅在历史上的作用?为什么?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共23题)

4.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认为:“普通百姓和工场女工甚至9岁儿童从圣经中懂得的真理要比不读圣经的教皇多得多。”这反映出他主张
A.反对信仰基督教
B.教皇应该享有权威
C.《圣经》代表着理性
D.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5.
梭伦改革前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其中“海岸派”的主张是
A.实行僭主政治B.实行寡头政治
C.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D.实行温和的改革
6.
《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7.
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8.
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原因是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9.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的能在一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建立起有生命力的国家的一个人。”对上述材料认识不准确的是()
A.奥斯曼帝国已经腐朽没落分崩离析
B.阿里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的局面
C.阿里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是帝国内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部分
D.阿里政权统治时间较长
10.
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11.
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这样,在宪法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人所有制。……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到新的失败。”恩格斯所评论主要是指
A.颁布“解负令”
B.建立四百人会议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鼓励发展工商业
12.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③发展封建经济
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秦国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14.
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B.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C.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15.
“尼罗,尼罗,长比天河。穆罕默德·阿里崛起,雄心勃勃。横扫障碍,锐意改革。为建帝国,大肆侵略。对外扩张,终尝苦果。”该诗歌体现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对外扩张,耗尽国力B.野心勃勃,专断蛮横
C.列强侵略,国弱亡国D.自然灾害,尼罗泛滥
16.
穆罕默德·阿里曾给留学生许下诺言:“首先学成,政府将给他们高薪,提拔他们当工长。”材料表明穆罕默德·阿里
A.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B.力主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C.大力发展军事工业D.聘请外国技师建立工厂
17.
亚历山大二世成立的负责农奴制改革的机构是
A.秘密委员会B.中央政府C.编纂委员会D.农民事务委员会
18.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
B.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19.
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
20.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  )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21.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迁都洛阳B.推行三长制
C.实行均田制D.制定俸禄制度
22.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23.
11世纪时德皇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意志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
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②与汉族通婚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
同意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的改革方案是哪一地区封建主提出的
A.主要农业区B.工商业比较发达地区C.草原地区D.全国各地区
26.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