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1题)
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正确涂A,错误涂B
1.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2.下图是一幅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表现文人个性,追求神韵意境。

3.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其理论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客观上推动启蒙运动在欧洲大规模展开。
4.20世纪初,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斗争直接指向帝国主义。
5.***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思想。
1.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
2.下图是一幅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表现文人个性,追求神韵意境。

3.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其理论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客观上推动启蒙运动在欧洲大规模展开。
4.20世纪初,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斗争直接指向帝国主义。
5.***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思想。
2.简答题- (共1题)
2.
2015年12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中国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革命的最突出表现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生产经营模式?
(2)近代工业革命发端于西方。18世纪晚期,哪一发明改变了人类的动力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9世纪晚期,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表明科技进步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其成果使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什么时代?
(3)20世纪中期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拉开了序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科技发明是什么?“互联网”创造了人类生活的新空间,概括互联网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人类的日常行为方式。
(4)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1)古代中国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革命的最突出表现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生产经营模式?
(2)近代工业革命发端于西方。18世纪晚期,哪一发明改变了人类的动力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9世纪晚期,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表明科技进步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其成果使人类的生产生活进入什么时代?
(3)20世纪中期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拉开了序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科技发明是什么?“互联网”创造了人类生活的新空间,概括互联网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人类的日常行为方式。
(4)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3.材料分析题- (共2题)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顾炎武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认为“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为此他提出了哪一著名观点?
(3)材料三观点的持有者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派别主张建立哪一政治体制?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的运动指的是什么?1919年前陈独秀在这场运动中还有什么贡献?这场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顾炎武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认为“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为此他提出了哪一著名观点?
(3)材料三观点的持有者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派别主张建立哪一政治体制?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的运动指的是什么?1919年前陈独秀在这场运动中还有什么贡献?这场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4.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文
材料二“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人教版教材
(1)材料一中“世界潮流”指什么?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中国三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材料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文
材料二“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人教版教材
(1)材料一中“世界潮流”指什么?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中国三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4.单选题- (共14题)
5.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
11.
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A.推广民间俚语 |
B.提倡文言文复兴 |
C.否定外来文化 |
D.抵制白话文运动 |
13.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列言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
C.“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D.“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
14.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其治校理念之一是“大学不仅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可见蔡元培
A.注重学习借鉴 |
B.重视自然科学 |
C.强调学术自由 |
D.提倡学贯中西 |
15.
梁启超说:“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故强国以议院为本,议院以学校为本。”这说明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
B.梁启超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 |
C.梁启超认为中国不适合开议院 |
D.中国民众普遍接受了君主立宪 |
16.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
B.进行社会主义运动 |
C.联合地方实力派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17.
有学者认为,去苏联化是***、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的共识。下列史实中,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