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6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骤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改教先导马丁·路德传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
2.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鹿鸣馆
材料二邦人迄今习欧美之风有两误端。其一为不习欧美人之所以致文明之路,而仅习文明后呈现之皮相;其二为应后习之物为先习,而应先习之物为后习,实为颠倒了本末前后之顺序。至此,吾人习欧美之风虽近二十年有余,而似文明开化之物唯止于其外表之相,致使吾国力日渐疲惫,人心日渐陷于浮薄。
——西村茂树《文明开化的顺序》
(1)材料一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学习西方带来的消极后果及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鹿鸣馆
材料二邦人迄今习欧美之风有两误端。其一为不习欧美人之所以致文明之路,而仅习文明后呈现之皮相;其二为应后习之物为先习,而应先习之物为后习,实为颠倒了本末前后之顺序。至此,吾人习欧美之风虽近二十年有余,而似文明开化之物唯止于其外表之相,致使吾国力日渐疲惫,人心日渐陷于浮薄。
——西村茂树《文明开化的顺序》
(1)材料一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学习西方带来的消极后果及原因。
3.
(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9分)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9分)
4.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良畴委(弃)而不开,柔(嫩)桑枯而不采.”
一一《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二 “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一一《魏书·韩麒麟传》
材料三(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1)据三则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改革中为解决民生问题而采取的与土地相关的措施。(4分)
材料一 “良畴委(弃)而不开,柔(嫩)桑枯而不采.”
一一《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二 “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一一《魏书·韩麒麟传》
材料三(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1)据三则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改革中为解决民生问题而采取的与土地相关的措施。(4分)
5.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一一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稣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一一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4分)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一一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稣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一一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4分)
6.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一一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一一梭伦
材料二 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据材料一、二,说明雅典和俄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阻碍是什么?(2分)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各有何意义?(4分)
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一一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一一梭伦
材料二 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据材料一、二,说明雅典和俄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阻碍是什么?(2分)
(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各有何意义?(4分)
2.单选题- (共10题)
8.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 |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 |
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9.
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是针对哪些人而言
A.雅典的自由民 |
B.雅典平民 |
C.雅典的执政官 |
D.雅典贵族 |
10.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民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 B.“废藩置县” | C.“殖产兴业” | D.“文明开化” |
11.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A.知识丰富 |
B.诗辞文章写作 |
C.汉族文化 |
D.政治 |
12.
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B.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
C.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 |
D.俄国的农奴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13.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农民和地主间存在敌对情绪,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情绪的措施( )
A.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
B.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
C.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
D.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
14.
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 |
B.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一块重要殖民地 |
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
D.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
15.
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穆罕裴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这表明埃及人
A.完全否定了阿里改革的作用 | B.客观评价了阿里改革的影响 |
C.肯定了阿里对外征战的作用 | D.认为阿里破坏了埃及的封建统治秩序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