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196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11/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同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8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8分)
2.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在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等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材料三: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分析英国这次宗教改革有何显著特点?(4分)
3.
(14分)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颁布二十等爵制,不论出身,依军功受爵赏,“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斩“五甲首而隶五家”。而对于私斗,则严加禁止,“各以轻重被刑”。(法令)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就是说单凭血统高贵而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公族的簿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摘引自刘泽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一卷》
材料二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对秦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梭伦改革调适贫富差距的具体措施。上述材料反映出两位改革家促进公平的共同方式是什么? (4分)
(3)上述改革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梭伦最后被迫离开国家到国外游历,商鞅则被车裂而死,但人类社会仍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你认为从中可以为今天的改革提供哪些借鉴?(4分)

2.单选题(共21题)

4.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C.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D.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5.
从今天的历史角度来看,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值得肯定,主要是由于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顺应了时代潮流
C.加快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6.
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7.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8.
据史料记载,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许多鲜卑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该材料不能体现的观点是(  )
A.北魏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B.当时洛阳商业繁荣
C.鲜卑贵族学习汉人经商D.迁都洛阳促进商业发展
9.
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有
①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②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④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10.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有
①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
②遭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③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
④触及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11.
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移风易俗
B.富国强兵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重农抑商
12.
梭伦改革中有利于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有(  )
①颁布“解负令” 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③重新确立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④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13.
梭伦改革后,陪审法庭的陪审员产生的方式是(  )
A.由各等级公民选举产生
B.从各等级公民中抽签产生
C.由各等级公民轮流担任
D.由首席执政官随意指任
14.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阶级基础的改革措施是(  )
A.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鼓励发展工商业
C.以财产多寡划分雅典公民的等级D.颁布“解负令
15.
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16.
之所以说欧洲宗教改革是欧洲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依据是(  )
A.对天主教会发动了摧毁性的冲击
B.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
C.发展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框架
17.
下列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指导思想的是
A.青苗法
B.保甲法
C.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D.改组太学
18.
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
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
B.重农抑商,募役法
C.奖励军功、将兵法
D.奖励耕织、青苗法
19.
假如你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你在学校所获得的学问,主要是(  )
A.商业知识B.宗教服务族教会
C.人文学科D.科学知识
20.
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1.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攻打南朝B.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C.与汉族通婚 D.进一步实行改革
22.
关于马丁·路德与加尔文改革的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C.认为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联系
D.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
23.
王安石变法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考试的立足点是体现(  )
A.学以致用B.扩大了考选名额
C.改革科举考试D.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
24.
下列关于方田均税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目的是公平收税标准B.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最受地主官僚反对的
C.收回地主兼并的土地,公平分配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