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3135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当时(1517年)还是维登堡大教堂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守仁的基本主张,并概括其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丁·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社会思潮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守仁和马丁·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
(4)根据材料四,概括欧洲思想家们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的理由。导致他们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方同时期科技成果对比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波义耳近代化学、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进化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0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各自特点。
材料二 读图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世界科技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材料二所反映的科技及传播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材料三  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

——《人民日报》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的两项成果并指出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2)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2.单选题(共24题)

4.
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路德这番言论意在
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
B.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
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
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
5.
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被誉为“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以下言论能体现其对真理矢志不移追求的是
A.“未经过考察的生活并不值得过”
B.“人生而平等”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人的”
D.“人是万物的尺度”
6.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7.
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D.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8.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9.
下列中国近代思想主张出现最晚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C.“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故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D.“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10.
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11.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与材料相对应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2.
1907年,鲁迅在《科学史教篇》中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这说明
A.国人对科学思想推崇备至B.鲁迅否定“科技救国”论
C.鲁迅对科学做出了批判性思考D.儒家伦理思想根深蒂固
13.
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一评论反映了
A.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对中国社会的探索B.杜威夸大了中国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C.新文化运动对学生的影响D.稳定的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
14.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民主革命
D.民主科学
15.
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
A.坚决否定儒家思想
B.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C.否定的是专制思想
D.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16.
2017年12月14日,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去世。1977年,余光中在《蔡元培墓前》一诗中写道:“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那婴儿的乳名叫做五四/那婴孩洪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从鸦片烟的浓雾里醒来。”材料中主要揭示蔡元培
A.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在北京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
C.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D.把北大变成为思想启蒙的基地
17.
《邓小平理论与“东方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一文指出,邓小平理论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达到一个新境界。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着重阐述了
A.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B.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C.完成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D.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18.
下图统计数据的变化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的
A.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局势
B.科教兴国的战略
C.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阐述
D.经济特区的构想
19.
“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为此,***提出了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统一战线理论
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0.
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加强了根据地建设,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中国革命取得了重大发展。这些史实表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思想灵魂是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自力更生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团结一切力量、坚持革命的斗争
D.星火燎原、均贫富、武装斗争
21.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其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权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生
D.富国、强国
22.
孙中山说:“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其中“政治革命”的内涵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23.
1949年***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促进了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湖”出现的是
A.“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B.“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24.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25.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究其原因是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D.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26.
“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
A.改革开放
B.恢复高考制度
C.科教兴国战略
D.恢复“双百”方针
27.
有学者认为:“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此处的“原始动力”指
A.实业救国B.救亡图存C.学习西方D.民主共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