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6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6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2.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6分)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评价商鞅变法作用的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改革措施。(6分)
材料三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3)根据材料三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8分)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6分)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其评价商鞅变法作用的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改革措施。(6分)
材料三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3)根据材料三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8分)
2.单选题- (共24题)
3.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9.
(题文)《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对此理解分析最确切的是
A.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
B.北魏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 |
C.孝文帝改革使一度萎缩的商业得以恢复 |
D.南北对峙阻碍了商业发展 |
10.
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他逐渐意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为此,他首先
A.借助舆论力量化解阻力 |
B.取得农奴对改革的支持 |
C.到欧洲考察各国的现状 |
D.起草废除农奴制的法案 |
11.
“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的共同点有 ①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出现的②都希望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③都积极争取天皇的支持④都是中下级武士领导和发动的(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2.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 |
13.
北魏太和年间(477年─499年),政府校比户籍,清查隐漏人口,导致户口增加,进而形成了新置与恢复州、郡、县的高潮。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政策是( )
A.建立俸禄制 | B.设立三长制 |
C.实行宗主督护制 | D.推行租调制 |
15.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局限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富有的第一、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
B.下层公民没能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
C.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 |
D.贵族凭借财富,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
16.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17.
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 B.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 |
C.赎罪券和《圣经》 | D.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 |
18.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
B.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
C.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
D.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
19.
在历史上经常会发生为他人做嫁衣的故事。美国是国际联盟的积极倡导者和组建者,但国联成立后却被英法两国操纵,成为英法两国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这种情况说明()
A.美国无意参加和操纵国际联盟 |
B.英法的经济实力仍比美国强大 |
C.美国的综合国力还不足以称霸世界 |
D.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在拉丁美洲 |
20.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此话表明英国
A.力图保持欧洲大陆大国之间的势力均衡 |
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 |
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 |
D.实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 |
21.
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22.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民族自决 |
B.集体安全 |
C.委任统治 |
D.大国一致 |
23.
下列各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对战争的结束起了加速作用的有( )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 ④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
①美国对德宣战 ②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③参战国国内革命形势高涨 ④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4.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浩劫,但它并不能泯灭人类的良知。战后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兴起了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对上述言论评价正确的是( )
①这是对一战进行反思的重要成果
②这些反思能够避免战争和世界动荡局势
③这些反思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
④这是一战积极进步作用的表现
①这是对一战进行反思的重要成果
②这些反思能够避免战争和世界动荡局势
③这些反思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
④这是一战积极进步作用的表现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25.
在华盛顿会议期间,英美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将其在中国攫取的权益还给中国,其真实的意图是( )
A.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 |
B.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
C.分割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
D.抑制日本,打破其独霸中国的局面 |
26.
1916年对同盟国集团是不幸的一年。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英国舰队虽遭重创,但仍控制着制海权
②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产
③德军发动的索姆河战役受挫
④美国参战
①英国舰队虽遭重创,但仍控制着制海权
②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产
③德军发动的索姆河战役受挫
④美国参战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