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重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所处春秋时期,政治纷乱,王权倾颓,各阶级剧烈变动,社会风气礼乐崩坏,道德沦丧。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糜的风气不断滋长,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以道德教育作为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在知识与情感之间,孔子与苏格拉底有不同的选择,孔子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仁具有重仁轻智的倾向,而苏格拉底以知识为基础的善则崇尚智慧、知识,强调对人、对事、对善德的真知。
——张素玲《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对肉体诱惑的抵抗……并非是要反对理性地获得财富,而是反对非理性地使用财富。”
“人只是财富的受托者,这些财富是经由上帝的荣耀才被给予人,他占有财富越多,他的责任就越大,这种责任一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能使财富减少,二是要用不懈的努力来增加财富。”
材料三:严复认为要挽救国家、摆脱危亡,只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新民德”就是改革传统道德,用西方新道德来提高国人素养,只有以“自由平等为本”,才能改造旧道德,树立新道德。就树立新道德,他谈到:“吾国一切之弊,皆可自贫以求其因,……问何作伪而售欺,贫也。疠疫之所以流行,盗贼之所以充斥,官吏之所以贪婪……举贫之为患而已矣。……惟能疗贫,而后有强之可议也,而后于民力、民智、民德可徐及也。”
——摘编自杨玉荣《中西伦理思想在近代的冲突与交融》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提倡道德教育的相似背景。并提出两者道德教育观的不同之处
(2)材料二反映近代哪位思想家的什么观点,指出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严复“新民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提倡“新民德”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孔子所处春秋时期,政治纷乱,王权倾颓,各阶级剧烈变动,社会风气礼乐崩坏,道德沦丧。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糜的风气不断滋长,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以道德教育作为救国安邦的济世良方,……在知识与情感之间,孔子与苏格拉底有不同的选择,孔子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仁具有重仁轻智的倾向,而苏格拉底以知识为基础的善则崇尚智慧、知识,强调对人、对事、对善德的真知。
——张素玲《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对肉体诱惑的抵抗……并非是要反对理性地获得财富,而是反对非理性地使用财富。”
“人只是财富的受托者,这些财富是经由上帝的荣耀才被给予人,他占有财富越多,他的责任就越大,这种责任一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不能使财富减少,二是要用不懈的努力来增加财富。”
材料三:严复认为要挽救国家、摆脱危亡,只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新民德”就是改革传统道德,用西方新道德来提高国人素养,只有以“自由平等为本”,才能改造旧道德,树立新道德。就树立新道德,他谈到:“吾国一切之弊,皆可自贫以求其因,……问何作伪而售欺,贫也。疠疫之所以流行,盗贼之所以充斥,官吏之所以贪婪……举贫之为患而已矣。……惟能疗贫,而后有强之可议也,而后于民力、民智、民德可徐及也。”
——摘编自杨玉荣《中西伦理思想在近代的冲突与交融》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提倡道德教育的相似背景。并提出两者道德教育观的不同之处
(2)材料二反映近代哪位思想家的什么观点,指出其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严复“新民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提倡“新民德”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17题)
2.
2013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496周年,当年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3.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作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提倡“人权”,否定“神权”。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天主教会是维护封建神学的工具 |
B.资产阶级强调“人性至上”,反对信仰上帝 |
C.资产阶级个人私欲恶性膨胀 |
D.资产阶级要求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 |
4.
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
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③抨击教会的腐朽 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③抨击教会的腐朽 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5.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此,合法的国家只能是基于人民自由意志的社会契约的产物。”上述言论反映的思想包括
①社会契约论
②三权分立学说
③人民主权论
④浪漫主义
①社会契约论
②三权分立学说
③人民主权论
④浪漫主义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6.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A.禁欲主义 | B.启蒙思想 |
C.人文主义 | D.蒙昧主义 |
7.
《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因为:()
A.达.芬奇成功的运用“圣像图”的画法 |
B.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 |
C.达.芬奇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其中 |
D.它肯定人的价值,颂扬人的力量,表现人性的美 |
8.
苏格拉底为了说明希腊民主制的一个问题,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比如一条在海上航行的大船,船的舵手是抽签产生呢,还是请懂得航海技术的人来担任,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以下对苏格拉底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
A.主张任用懂得治国的人担任公职 |
B.反对公职人员的产生办法 |
C.反对希腊的民主制度 |
D.指出希腊民主制的局限性 |
9.
史学家如此评价一个时代:“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这个时代是指
A.希腊城邦时代 | B.文艺复兴时代 |
C.宗教改革时代 | D.启蒙运动时代 |
10.
罗丹曾说:“瞧,卢梭的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
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
12.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明清异端思潮的影响 | 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 D.宋明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
13.
有学者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文艺与西欧文艺复兴
A.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
B.都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
C.都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
D.都反映了市民价值倾向 |
14.
下图是《天王送子图》(唐仿摹本)局部,又《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的深层历史信息是(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人物服饰的贵族化
C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手法 D.中国文化的佛教化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人物服饰的贵族化
C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手法 D.中国文化的佛教化
15.
张艺谋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一张巨大的“纸”,向世界呈现一幅中国的长卷、历史的长卷、文明的长卷。以下有关造纸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在甘肃天水汉墓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 |
B.西汉时期蔡伦发明了“蔡侯纸” |
C.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 |
D.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
17.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异端思潮的影响 | 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 D.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 |
18.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
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
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
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