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849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海成为古希腊人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自由更是希腊人所渴望和追求的。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希腊人把神话中的诸神赋予了人性,使其人格化,众神更加生动逼真。从古希腊人让众神地位平等,到希腊人的多神崇拜,可以看出,希腊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世俗文化。

——摘编自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材料二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摘编自(美)A

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三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
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教合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并说明文艺复兴时的“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反映的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的主要需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动机是出于国计民生的需要和“仁”“孝”之德,这二者是一致的,关注国计民生是“仁”“孝”之德的进一步推广。所以,那些出于国计民生需要的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出于“仁”“孝”之德。古代科学家尊崇经典,所以科学研究只是在经典所涉及的范围内展开,只是在对经典的诠释过程中有所发挥。先有《九章算术》,后有《九章算术注》先有《水经》,后有《水经注》;先有《神农本草经》,后有《神农本草经集注》,诸如此类。

——摘编自乐爱国《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历代理论、实验、技术在各朝代总积分中所占比重(%)
朝代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魏、西晋
南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理论
12
23
0
6
10
13
15
2
8

4
19
8
16
40
实验
2
8
0
9
14
1
13
0
11

6
7
12
3
1
技术
86
69
100
85
76
86
72
98
81

90
74
80
81
59
 

——据周仲璧、周孟璞《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初探》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由领先到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能不能提出一个政治理想国理论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原则,是衡量能否成为政治思想家的基本标志之一。孔子留下的言论虽然很零碎,但有关这个问题的阐述还是比较明确的。孔子的政治理想国和政治原则就是他常说的“有道”二字。总的说来,孔子的“有道”的政治理想包括所有人都要按照“礼”的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为了维护礼之“分”,不使其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之以“和”与“仁”。

——摘编自薛明珠《孔子“有道”的政治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材料三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所谓“爱人”,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称为“忠恕之道”。为调节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孔子要求双方互相尊重。比如父亲要儿子讲孝道,也就应当以慈爱对待儿子。儿子不愿父亲对他不慈,他就要以孝来对待父亲。以此为例,可以推广到其他方面。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政治理想的主要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单选题(共16题)

4.
“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材料中的“这个时代”
A.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B.彻底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C.实现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教会权力
D.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的政治制度
5.
伏尔泰不否认上帝存在,认为上帝是大自然的“第一推动者”。洛克认可的天赋人权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贫苦劳动者。这表明,启蒙运动
A.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
C.开辟了否定权威理性新时代
D.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人发展
6.
谈到这位古希腊哲人时,人们往往给他贴上“感觉主义、个人主义、相对主义、主观主义”等的标签。由此推知,该哲人
A.肯定人的尊严
B.否定神灵存在
C.强调理性至上
D.推崇绝对真理
7.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流派的画坛巨匠在绘画领域勇于探索和创造,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杰作。依据如图可看出,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特点是
A.以浪漫主义为其主要创作风格
B.以抨击教会腐败为创作主题
C.注重鲜明的色彩和夸张的形式
D.借助宗教题材弘扬人性之美
8.
有学者在谈到近代欧洲的思想状况时说,马丁路德认为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这与人文主义的现世享乐观点如出一辙。”该学者意在强调
A.文艺复兴粉碎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因信称义”思想已深入人心
C.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D.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9.
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在大千世界中探求本原,不得其果。于是,苏格拉底改弦更张,认为本原不必外求诸宇宙世界,其实就在自身,求诸内归于自我是正确的方向。这表明苏格拉底
A.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范围
B.提高了民众道德水准
C.纠正了哲学家认识偏见
D.开启了人文主义先河
10.
如图是某校高二老师给学生准备的学案。据此可判断,该老师所准备学案的主题是
4.概况
14C→15C→16C兴起→扩展→高潮
5.成就文学→艺术→科学
6.意义思想解放自然科学发展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1.
有学者说,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2.
洛克代表了近代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和个人主义,经常被认为是移民们和美国体制的哲学之父;而近代中国的孙中山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这表明,启蒙运动
A.维护财产私有与天赋人权
B.倡导人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C.使自由平等思想成为主流
D.成就显著并推动了社会进步
13.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在人内心世界中重新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
A.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宣扬了理性主义的思想
C.与新教宣传的思想理念背道而驰
D.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14.
“当一个国家的体制愈发良好完善,那么在公民的内在精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成为愈重于私人的事情。因此,要努力保证政治体制的活力和动力,就必须让政府的形式更加多元化、丰富化,让公共意志更好地体现在政府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这段论述出自
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5.
由于郭守敬的建议,元世祖派了十四位天文家到当时国内数十个观测点进行观测。在其中的六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随后,新的历法同年颁布。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科技
A.获益于中央集权体制
B.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C.总体缺少创造性成果
D.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16.
真书产生于汉末,由汉隶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至魏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势、创制法则,隶、楷遂完全分流。由此可知,隶书和楷书的分流
A.使汉字形成完整体系
B.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
C.使书法艺术日趋成熟
D.使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17.
五代时,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如在四川成都、后蜀雕印的增广的《唐本草》(《蜀本草》)技术水平也很高。开封、杭州、成都、建康、福州等都发展成重要的出版中心。这表明
A.五代时期文化的繁荣
B.中国印刷术长期领先世界
C.雕版印刷术日趋成熟
D.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18.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达了作者对
A.故国难忘的牵挂
B.国家分裂的忧伤
C.故乡的思念之情
D.壮志未酬的失望
19.
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称:“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强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人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苏轼也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文人绘画
A.擅长实体描绘
B.追求得意忘形
C.注重诗画结合
D.贴近百姓民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