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江南地区的戏曲演出十分频繁,在神庙广场,街巷茶馆、城乡宗祠等随处可见,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戏曲发展纷繁复杂,经历了南戏的复兴,昆曲的鼎盛和花部的勃兴(花部指多种地方戏曲,如秦腔、川剧、评剧、豫剧等),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明代学者陶石梁认为:“今之院本,即古之乐章也。每演戏时,见有孝子、悌弟、忠臣、义士,往往涕泪横流。”
——摘编自王胜鹏《明清时期江南戏曲消费与日常生活》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文学界的革命,1897年,严复提出戏曲“使民开化”的主张,中国戏曲改良拉开帷幕。戏曲艺人积极编演表现现实生活的“时装新戏”和表现外国人生活的“洋装新戏”,对旧剧中的封建精神意蕴的扬弃和改造。创立现代的观演形式,废止茶房提壶续水、小贩穿行货卖、观众随意走动的陋习旧规。五四运动前后,受妇女解放思想影响,剧场中的女性观众日渐增多,多数剧种都吸纳女演员,实现男女合演。
——摘编自郑传寅《论近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戏曲发展的突出表现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戏曲改良的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江南地区的戏曲演出十分频繁,在神庙广场,街巷茶馆、城乡宗祠等随处可见,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戏曲发展纷繁复杂,经历了南戏的复兴,昆曲的鼎盛和花部的勃兴(花部指多种地方戏曲,如秦腔、川剧、评剧、豫剧等),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明代学者陶石梁认为:“今之院本,即古之乐章也。每演戏时,见有孝子、悌弟、忠臣、义士,往往涕泪横流。”
——摘编自王胜鹏《明清时期江南戏曲消费与日常生活》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文学界的革命,1897年,严复提出戏曲“使民开化”的主张,中国戏曲改良拉开帷幕。戏曲艺人积极编演表现现实生活的“时装新戏”和表现外国人生活的“洋装新戏”,对旧剧中的封建精神意蕴的扬弃和改造。创立现代的观演形式,废止茶房提壶续水、小贩穿行货卖、观众随意走动的陋习旧规。五四运动前后,受妇女解放思想影响,剧场中的女性观众日渐增多,多数剧种都吸纳女演员,实现男女合演。
——摘编自郑传寅《论近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戏曲发展的突出表现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戏曲改良的主要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工科、师范、农林,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系迁至内地组建新学校。到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较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革故鼎新,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将原有79所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1952年下半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全国各地高校分期分批进行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工作,工科、师范、农林,财经院校和专业增多,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减少甚至被取消。同时实行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并将沿海地区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系迁至内地组建新学校。到195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较181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高等学校体系。
——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
2.论述题- (共1题)
3.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摘编自姜秀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张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文本问题》、陈留根《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 代表 | 途径 | 概况 |
19世纪90年代-1917年 | 西方传教士 | 《万国公报》 | 由传教士李提摩太译、中国人蔡尔康撰文的《大同学》,是迄今所知中文报刊对马克思的最早介绍,但其误认为马克思是英国人。并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补充基督教的救世教义。 |
维新派梁启超 | 《新民丛报》 | 翻译马克思为“麦喀士”,称其为社会主义的鼻祖,但认为在中国不可行。 | |
革命派朱执信 | 《民报》 | 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摘译《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并认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之相同。 | |
1917年-1919年 | 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 | 《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
1919年-1923年 |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 | 《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翻译《共产党宣言》;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许多青年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干部基础。 |
(注:——摘编自姜秀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张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文本问题》、陈留根《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单选题- (共14题)
4.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理学维护专制等级制度 |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
C.政府保障平民教育权利 |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
5.
下面表格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遗产项名称 | 批准时间 |
传统桑蚕织技艺 | 2009年10月 |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 2009年10月 |
雕版印刷技艺 | 2009年10月 |
中医针灸 | 2010年11月 |
中国珠算 | 2013年12月 |
二十四节气 | 2016年11月 |
A.技艺先进 |
B.实用性强 |
C.体系完整 |
D.注重实验 |
6.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
D.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
7.
有学者认为“要破译这些甲骨文,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这表明甲骨文
A.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
B.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
C.是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
D.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
8.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说明唐代文学艺术
A.风格多样,兼收并蓄 |
B.面向现实,关注社会 |
C.名家辈出,相互影响 |
D.发展兴盛,全面繁荣 |
9.
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
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 |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
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
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
10.
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主要意图是
A.推翻儒学地位 |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
C.宣扬科学精神 |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
11.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 代表作 |
鸦片战争后 |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
戊戌变法后 |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
12.
白话文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然而,20世纪初期,它却在中国流行开来。这主要是因为
A.政府的大力提倡 |
B.思想启蒙的需要 |
C.政治变革的推动 |
D.白话文通俗易懂 |
13.
1866年,奕訢在同文馆添设科学班,遭到大学士倭仁的反对;1877年,郭嵩焘劝李鸿章扩大留学,遭到大学者王闿运的谩骂。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A.闭关锁国政策得以延续 |
B.守旧势力主导政局 |
C.西方科技大规模的传入 |
D.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
14.
***在湖南农村考察时指出,农民在乡里造反,搅动了绅士们的酣梦……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这表明***
A.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
B.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C.确立中国革命的领袖地位 |
D.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成熟 |
15.
1905年,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表明他
A.要求进行政治革命 |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
C.谋求改善民众生活 |
D.彻底否定西方的发展道路 |
16.
1992年,邓小平南巡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邓小平“南巡讲话”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
B.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
D.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