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英武装力量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2)阅读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认识的发展之处。结合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材料一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英武装力量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其民…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的主要史实。(2)阅读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认识的发展之处。结合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2.单选题- (共17题)
2.
朱熹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A.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
C.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
3.
彼特拉克说:“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据此可以得出
A.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
B.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 |
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 |
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
4.
以支持路德教的诸侯和信徒为一方,以罗马教廷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德意志发生了宗教内战。1555年双方签订和约,路德教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由此可见,马丁・路德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宣扬“因信称义”,教徒众多 |
B.符合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要求 |
C.罗马教廷军事实力并不强大 |
D.与封建王权实现了暂时结盟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编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编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部巨著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
6.
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 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
C.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 D.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同于法律 |
7.
他们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材料中的“他们”
A.倡导暴力革命以推动社会进步 |
B.深刻地感悟到人的伟大 |
C.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
D.直接掀起近代科技革命 |
8.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并因此被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开焚毁;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形同虚设 |
B.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
C.雅典公民权利没有保障 |
D.人文思想并不是雅典主流思想 |
9.
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A.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
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
C.政府主导了科研项目实施 |
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
10.
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
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
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
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
11.
以下是清代的观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A.教化功能 |
B.娱乐功能 |
C.程式化特点 |
D.虚拟性特征 |
12.
以下是徐书城的著作《宋代绘画史》的部分目录。该目录可以反映出宋代绘画序言第一章五代宋初的绘画第一节宫廷花鸟画体制的创建第二节“三家山水”——五代宋初的山水画盛况第三节五代宋初的人物画第二章北宋宫廷绘画的“写实”形态第三章南宋宫廷绘画新姿第四章宋代宫廷画院的机制第五章文人画的起源和发展——文人的“写意”艺术第六章文人画和院体画的一统趋势第七章辽、金、西夏的绘画艺术第八章宋代的画论与画史
A.表现范围扩大,题材划分较细致 |
B.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绘画风格 |
C.使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走向巅峰 |
D.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文人画方面 |
13.
1610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统治者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 |
B.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 |
C.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
D.当时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 |
14.
牛顿把时间、空间看作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的东西,提出了所谓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他将那些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提出一切行星都是在某种外来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下才开始运动的说法。这表明牛顿
A.某种程度上受到时代的局限 |
B.以宗教神学为主导研究思想 |
C.有着极其深远的科学前瞻性 |
D.大胆提出科学的理论和设想 |
15.
美国科幻大片《星球穿越》展现了这样的情形,一群探险者穿越虫洞,支寻找一颗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以拯救濒临末日的地球和人类。通过虫洞的时候发现飞船上的一个小时相当于地球上的七年。这种奇特的现象可以用相对论哪一观点来解释?
A.时间的相对性 |
B.质量的可变性 |
C.时间的主观性 |
D.空间的弯曲性 |
16.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A.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
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
C.社会上层尚未警醒 |
D.国人对国家前途丧失信心 |
17.
严复在《天演论》中指出:“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说明“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
B.进一步宣传赫胥黎进化论思想 |
C.用生物进化理论来阐释人类社会发展 |
D.唤醒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