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757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1/5/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请同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8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8分)
2.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强盛开辟了道路。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雅典公民大会会场   陶瓶上的雅典商船
材料四: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张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请从政治、历史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梭伦改革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依据是什么?这项改革措施对雅典的哪一个阶层最有利?
(3)材料三反映了梭伦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4)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单选题(共14题)

3.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B.主张机器生产
C.发展近代交通D.吸收世界文明
4.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5.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6.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①裁汰冗员
②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③设立农工商总局
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
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8.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
9.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有本国特色。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
C.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10.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11.
(题文)加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由此,他要求人们
①信仰上帝
②严格道德标准
③过节俭生活
④放弃自身奋斗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
在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
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
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
13.
1872年,东京—横滨铁路通车,这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A.“文明开化”政策
B.“殖产兴业”政策
C.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
D.强化军事改革的政策
14.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这首流行于北宋东京的歌谣反映了( )
A.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B.“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
C.“庆历新政”推行期间,京城相当平静
D.“庆历新政”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15.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周天子B.成为霸主C.废除井田制D.富国强兵
16.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3.选择题(共3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惑,指迷失方向)也。”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18.

如图图1和图2分别为花生和桃的果实图,以下关于二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

19.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2006年的主题是“湿地和减贫”.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