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练习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710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五四运动前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前后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材料二

(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该排在首位?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3)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什么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
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
——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
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
——《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
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
——《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
(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
(2)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

2.单选题(共10题)

3.
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稿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主要关注西方习俗礼仪
4.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此对联评价的人物是
A.鲁迅
B.陈独秀
C.李大钊
D.胡适
5.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6.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
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A.具有革命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
B.主张民主革命的政治团体
C.代表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
D.寻求救国之道的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
8.
李大钊说:“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此话反映李大钊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是
A.各有特色
B.扬中抑西
C.扬西抑中
D.无法相通
9.
“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10.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A.工人的组织性纪律性更强
B.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C.深入工人阶级,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11.
有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如下评论:“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你认为此人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A.非理性的B.完全错误的
C.片面的D.中肯的
12.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这个潮流”是指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民主、科学思潮
C.社会主义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

3.选择题(共2题)

13.~I really hate to go to such a noisy place.
14.

“无臂考生”彭超幼年失去双臂,但他没有颓废,而是乐观地活着。他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毅力,两次参加高考,终被名校录取。这可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