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练习)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2709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材料一: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的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

——《孙中山全集》第2卷

材料三: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及其基本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民国初年(1912年)和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与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
(3)结合上述材料,你对孙中山的历史活动有何认识?

2.单选题(共15题)

2.
(题文)孙中山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体现了材料中“毕其功于一役”的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本主义D.民生主义
3.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C.此时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4.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5.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权主义B.民粹主义C.民族主义D.民生主义
6.
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问题的是孙中山的 ( )
A.民族主义思想B.民主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D.民生主义思想
7.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主张
C.提出节制资本主张
D.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8.
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9.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优者胜,劣者败。……抵抗外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积极的,这种方法就是振起民族精神,求民权、民生之解决,以与外国奋斗。二是消极的,这种方法就是不合作。不合作是消极的抵制,使外国的帝国主义减少作用,以维持民族的地位,免致灭亡。”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①与严复的思想一脉相承
②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③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④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10.
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C.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代表了当时民主革命的方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1.
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B.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
C.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愿望
D.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2.
***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巨大的成就”获得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B.国民革命军建立
C.广大工农群众支持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13.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但那主要是“驱逐鞑虏”、“排满兴汉”的民族性,与后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其依据是
A.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B.没有无产阶级领导
C.在革命中曾经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
D.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
14.
孙中山说:“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平均地权解决国计民生
D.依法治国,实行民主政治
15.
孙中山说:“至于将来……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这段话反映了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社会主义思想
16.
孙中山说:“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为地球上最富的国家。”文中的“社会革命”是指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社会主义

3.选择题(共2题)

17.关于“用药和急救,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下列做法和解释,你认同的是(    )
18.关于“用药和急救,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下列做法和解释,你认同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