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22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2708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

2.单选题(共23题)

2.
(题文)孙中山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体现了材料中“毕其功于一役”的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本主义D.民生主义
3.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相同点是(  )
①主张社会革命    ②建立劳工社会 ③主张国共合作    ④发动国民革命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4.
(2008年海南历史卷)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5.
《孙中山选集(下)》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主张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6.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C.此时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7.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因为(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基本一致
D.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8.
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9.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10.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权主义B.民粹主义C.民族主义D.民生主义
11.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了民族民主意识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12.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B.提出反对民族压迫主张
C.提出节制资本主张
D.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3.
孙中山提倡“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该文中的“社会主义”意为
A.倾覆清朝君主专制的民族主义
B.创建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C.推广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
D.铲除私人资本的科学社会主义
14.
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15.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优者胜,劣者败。……抵抗外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积极的,这种方法就是振起民族精神,求民权、民生之解决,以与外国奋斗。二是消极的,这种方法就是不合作。不合作是消极的抵制,使外国的帝国主义减少作用,以维持民族的地位,免致灭亡。”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①与严复的思想一脉相承
②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③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
④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16.
关于三民主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C.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代表了当时民主革命的方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7.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A.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B.追求社会平等保障工农利益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趋于一致
D.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模式
18.
(题文)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B.民主科学C.三民主义D.社会主义
19.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始终坚持的民生思想是(   )
A.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B.坚持主权在民,自由平等
C.实业救国,改善民生
D.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0.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民本主义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
21.
***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巨大的成就”获得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B.国民革命军建立
C.广大工农群众支持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22.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但那主要是“驱逐鞑虏”、“排满兴汉”的民族性,与后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其依据是
A.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B.没有无产阶级领导
C.在革命中曾经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
D.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
23.
孙中山说:“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C.平均地权解决国计民生
D.依法治国,实行民主政治
24.
孙中山说:“至于将来……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这段话反映了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社会主义思想

3.选择题(共3题)

25.下列有关中国疆域、人口、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
26.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商业利益和媒体责任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一些电视台只盯着收视率,不顾节目的质量,甚至背离社会道德,产生了不小的社会负面影响。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27.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商业利益和媒体责任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一些电视台只盯着收视率,不顾节目的质量,甚至背离社会道德,产生了不小的社会负面影响。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