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0课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测试)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703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材料二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他指出:“在某一种医学学说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就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材料三1965年11月10日,经过***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
(3)分析材料三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
2.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般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文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是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造成中华文明的双重性原因是什么?
②材料二所说的“变革的阻力”指的是什么?
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2.单选题(共9题)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A.新三民主义B.***思想C.三民主义D.邓小平理论
4.
人们对当时的某一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
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5.
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这在当时违背了
A.“百花齐放”的方针
B.“百家争鸣”的方针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6.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领》。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7.
1953年,山西省政府指出,各地在戏改过程中,“不重视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艺术风格的培养,片面地追求给演出内容填充一些工作要求和政治口号,概念化、公式化伤害了优良艺术品的产生。”据此判断,这主要针对当时山西
A.戏曲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B.“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D.“样板戏”占据了戏曲舞台
8.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所适用的领域分别是
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
C.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9.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10.
1956年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文学、电影、戏剧创作上展现出了勃勃生机,涌现出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关汉卿》等家喻户晓的作品,这一盛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双百”方针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1.
在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讲到“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知识分子的力量……以适应国家对知识分子的不断增长的需要”。由此判断“双百”方针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
B.倡导科学技术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
C.避免把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D.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