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695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3/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并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王阳明(1472—1528)生活的时代,也就是15、16世纪之间,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生活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和始终控制士人知识与思想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反感,尽管大多数士人还是年复一年地按照官方认可的教条在背诵,但是,士人中间已经有相当多的另类取向。特别应当看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已经有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的控制也越来越松弛。1579年,何心隐被杀,表明这种追求自然自由的思想在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中初次受挫,而1602年,李贽的自杀似乎是这一狂飙时代结束的象征性标志。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威腾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威腾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他顿觉彻悟,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罗马教廷的一整套制度和神学理论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教义。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心学崛起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异同。
3.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需不断回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1)请根据材料,指出晚年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持的主张。(不得照抄原文)请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有“人文与理性”的传统,且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共产党宣言》与中国有三次结合。第一次结合涉及要不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次结合则关系到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把唯物史观具体地运用于中国实际的问题。***读《宣言》读了一百多遍,但是没有拘泥书本的字句和国外的经验,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摘编自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2)文中所说的“第二次结合”主要出现在20世纪20、30年代,请结合所学指出这次结合的背景。材料中的省略号部分涉及这一时期***的实践探索与基于实践得到的理论成果,请指出它们各是什么?

2.单选题(共11题)

4.
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该思想家还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君舟民水
D.兼爱非攻
5.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6.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A.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
7.
有人家中悬挂一幅字画,如右图,是前人临摹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的一段卜辞,内容是:“丁丑卜,懿贞;今春王登人五千征土方,受之佑。”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
A.商代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
B.这幅字画可能是东汉时期的人临摹
C.卜辞是商代的迷信活动所以卜辞没有史料价值
D.临摹甲骨文是近现代文人的一种艺术创作
8.
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永远改变了全球的科学思想。下列对书中所反映理论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把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看做是新物种起源的首要条件
B.证明了造物主——上帝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C.首次将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D.其优胜劣汰的进化论促进了一些国家的社会革命与变革
9.
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将其评选为“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他”是
A.亚里士多德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李四光
10.
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B.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11.
范文澜曾评价19世纪末的某运动:“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这场运动“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是指
A.伸民权设议院
B.民主科学
C.民主共和博爱
D.实业救国
12.
《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材料主要意在说明,当时
A.对进化论认识存在较大偏差B.进化论的宣传主观色彩强烈
C.进化论唤起了民族的觉醒D.混淆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
13.
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A.主张民主共和
B.学习西方
C.主张君主立宪
D.救亡图存
14.
据某学者回忆,***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C.划分的历史阶段影响至今
D.确立了革命史观的指导地位

3.选择题(共3题)

15.若集合A={﹣1,1},B={0,2},则集合{z|z=x+y,x∈A,y∈B}中的元素的个数为{#blank#}1{#/blank#}.
16.若集合A={﹣1,1},B={0,2},则集合{z|z=x+y,x∈A,y∈B}中的元素的个数为{#blank#}1{#/blank#}.
17.若集合A={﹣1,1},B={0,2},则集合{z|z=x+y,x∈A,y∈B}中的元素的个数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