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年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687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5/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面对教皇和皇帝组织的围剿,路德慷慨陈词,他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意见。”
材料二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恩格斯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慷慨陈词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
(3)指出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6年9月,美国人卖给盟国价值2.3亿美元的子弹,6.7亿美元的火药,10.16亿美元的其他爆炸物,1.19亿美元的枪炮,5.25亿美元的炮弹和榴霰弹……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毫不足怪。
材料二1916年11月中旬,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病势日益加剧,发展日益加速。欧洲正像一个狂暴的疯子,头向下,一直栽落到深渊。在德国,已宣布所有16~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德国报界赞同这个方案,声称“往后再也不能容忍无赖和寄生虫”。其他国家无疑也将仿效这个榜样。这样,一切大小国家将成为大杀戮的参加者,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
——罗曼·罗兰《战时日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资本家为什么“不忙于结束战争”。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举出两年来“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史实。
(3)德国“男女公民全体动员”说明了什么?对德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重大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反,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请回答: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当前形势下,我认为最大的危险是德国能把它的命运同布尔什维主义联系在一起,把它的资源、智能、巨大的组织能力,置于梦想以武力为布尔什维主义征服世界的革命狂热者的摆布下。这种危险并不纯粹是虚构的。……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将向德国提供一项和约,这项和约既是公正的,也是明察大义的人会选择它而不去选择布尔什维主义的。因此,我愿在和平的最前线,一旦德国接受我们的条款,尤其是赔款条款,我们就应在与我们平等的地位上对德国开放世界原料和市场,并将尽一切可能使德国人民重新恢复生机。绝不能让德国瘫痪,以期望得到它的赔款。
——劳合·乔治《和约真相》
材料二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正因为如此,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劳合·乔治主张怎样处置德国?其理由是什么?
(2)上述材料中揭示了凡尔赛体系下的哪几类矛盾?这些矛盾对该体系的瓦解作用如何?并由此分析归纳凡尔赛体系的局限性。

2.单选题(共26题)

5.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
④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施政纲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上帝B.罗马教皇C.马丁·路德D.贵族
7.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反对洋务运动
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
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8.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
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
9.
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10.
下图反映了某一阶级派别的主要经营形式,该派别的主张是

①反对贵族特权
②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③主张实行激进僭主独裁政治
④主张大力发展工商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11.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12.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
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
13.
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最能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B.设立民众法庭
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14.
梭伦改革前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
A.国王与贵族B.贵族与平民
C.贵族与奴隶D.国王与贵族
15.
下列关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B.废除天主教宗教仪式和基本教义
C.国王法庭取代教会法庭,掌握最高司法权
D.没收教会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16.
科举制改革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北宋科举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进一步扩大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B.为地主阶级各阶层入仕参政提供了条件
C.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权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7.
“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国。”在当时看来,能做的应是
A.解放农奴,不给土地
B.解放农奴,并给土地
C.强化农奴制,巩固统治
D.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
18.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9.
广田弘毅是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中被处以绞刑的7名日本甲级战犯中唯一的文官。1936年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法西斯体制的措施。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禁止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并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进行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措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C.亚洲出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日本军部出现了“北进派”“南进派”的分歧
20.
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②国际联盟形成
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④世界各国都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1.
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的直接因素是
A.西欧、日本不再听命于美国
B.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壮大
C.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
D.美国国力衰退
22.
20世纪20年代,欧洲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是
A.和平谈判
B.武力对抗
C.经济封锁
D.互相结盟
23.
有人说,《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历史上强有力的防止战争的机构”。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联合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
B.联合国每个会员国都拥有一票表决权
C.安理会惟一有权利采取行动维持和平
D.联合国秘书长属于联合国的行政首长
24.
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缩影,下列说法不能从图中得出的是
A.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B.体现了战争的特点之一是阵地战
C.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5.
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被法国元帅福煦听到后,他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指在巴黎和会上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宰割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英法与美国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深刻矛盾
26.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这是二战初期英国领导人的一段演说。这段话表明英国
A.继续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要坚决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C.继续维持“静坐战争”局面
D.以此恐吓德国而阻止侵略
27.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这次战役
①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②挽救了巴黎
③是一战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
④宣告了西线战事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8.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沙特阿拉伯的海夫吉发动进攻的目的是
A.把战争变成反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圣战”
B.在沙特找一个军事据点
C.把战争扩大化、复杂化
D.把多国部队拖入地面作战
29.
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有许多相同点,下列各项中不是相同点的是
A.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
B.都有大国操纵和干预
C.都因为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而引起
D.争夺的焦点都是丰富的石油资源
30.
二战后初期,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初具雏形。该体系
①基本上按照美苏两国的意志建立
②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③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以合作来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
④打破传统的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选择题(共2题)

31.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m∣=2, a+b4m +m2-3cd={#blank#}1{#/blank#}
32.

如图图1和图2分别为花生和桃的果实图,以下关于二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