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652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又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也就是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为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孟德斯鸠和卢梭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提出了哪些重要政治主张?
(3)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对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重大影响。请列举出中国近代史前期旨在实现政治民主化的两个实例。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近代化道路历经思想观念——制度——器物的原发创新历程
——百度网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近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走这种近代化发展之路的原因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科技的)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帝国、任何伟人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
材料二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三种发明”分别指什么?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科技“在航行方面”的发明对近代欧洲和世界的历史发展面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黄宗羲说:指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三 康有为说:“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世,为人道之至,儒者举以为极者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异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中的思想主题是什么?这一思想的宣传有什么特点?
(3)指出三段材料之间有何联系?
5.
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何历史作用?
(2)材料二反映***为中国民主革命提出了什么具体的革命理论?抗日战争时期***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哪次会议确定其为党的指导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哪一重大理论的发展过程?其核心内涵是什么。

2.单选题(共26题)

6.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成果不包括
A.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B.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7.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把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B.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C.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
D.传播人文主义的手段相同
8.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9.
“启蒙思想家手中所持有的武器同样是传统里面的东西……是借助于远古的传统反对近世的传统,”“近世的传统”是指
A.古希腊罗马思想传统
B.神权思想与拜金主义
C.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
D.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10.
“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格拉
C.泰勒斯
D.亚里士多德
11.
14-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中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前两次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以人文主义为核心
B.以批判的态度来观察社会现状
C.提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D.披着宗教的合法外衣
12.
为了展示14~17世纪意大利文明的重大成果,玛丽同学设计了《十日谈》、《蒙娜丽莎》两张卡片。如果再补充一张合适的卡片,你认为应是
A.《神曲》
B.《哈姆雷特》
C.《九十五条论纲》
D.《社会契约论》
13.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如图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
A.逐渐形象化
B.逐渐多样化
C.逐渐简约化
D.逐渐国际化
14.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15.
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方吹着便为春。由此可见,他的画属于
A.写意画
B.文人画
C.宫廷画
D.山水画
16.
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为了民族的发展强大;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世界文化没有积极作用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来源:学,科,网Z,X,X,K]
C.不如西方文明有积极作用D.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
17.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8.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首倡民主与科学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宣传马克思主义
19.
近代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以一种新眼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眼光主要“新”在
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
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
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
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20.
下表是近代时期九江同文中学的课程表。它体现的主要特征是

(注:表中数字指每星期授课节次)
A.注重政治思想教育
B.偏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C.经学与西学教育相结合
D.注重西方宗教思想教育
21.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为此,他主张
A.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B.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
C.用西方先进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
D.要求同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2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开始改革开放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提出了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24.
大革命失败后,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C.坚持民主集中制
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
25.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B.“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26.
***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形成于
A.中共创立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7.
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这一言论体现了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D.“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28.
据以下史实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都是“文革”时期的科技成果
B.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环境关联不大
C.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成就显著
D.标志我国已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29.
2003年,比利时最大的法文报纸《晚报》写道:“在戈壁荒漠的湛蓝天空之上.飘着一缕长长的白烟: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南优2号”育种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往返成功
30.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之经文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在此,顾炎武主张
A.反对八股取士,批评科举制度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主张人尽其才,重视礼义廉耻
D.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31.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3.选择题(共2题)

32.把每组两个数的和与差写在下面横线上。
3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