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640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种神圣而不腐坏的,和我们有缺陷的世界是不同类的,而今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牛顿革命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因而在起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后果。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牛顿的科学成果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书院共有 203 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 74.76%,珠江流域占 21.53%, 黄河流域占   3.52%……宋代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法九渊等都热衷于书院讲学,影响巨大。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已经屡屡见诸报章,严复、梁启超等维新派人
士都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有的还说:“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 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高官要员,如张之洞、刘冲一等也强调“西国之强,强以学校”,中国 只有大规模“兴学育才”,方能“勉图补救”,否则“不但和与战均无可恃,即幸而战胜,亦 无益于根本”。“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以为时用。 但变法不久就遭遇失败,许多新式学堂未及开办即告夭折,教育救国思想也随之陷于低潮。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 年 3 月,《临时政府公 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 经科一律废止。1912 年 9 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 学、 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 学、女子   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 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 年,不到 10 年间,
学校数增加了 91851 所,学生数增加了 3269263 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评述晚清时期“教育救国”的思想和实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简答题(共1题)

3.
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华夷之辨”的族群认识论基础之上,在方法论上常常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大防”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到了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民族主义,它直接促使中国民族观念的近代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路的指导思想。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括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姜义华著《现代性:中国重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原则。
(2)根据材料二的视角,你认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何不足?
(3)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3.单选题(共15题)

4.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荣获若贝尔文学奖,30年后中国作家莫言以相同风格的作品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两人作品的共同风格是
A.展示了思辨与逻辑
B.直面社会与生活
C.穿梭于想象与真实
D.崇尚理性与科学
5.
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种思想主张
A.谴责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
D.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
6.
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7.
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C.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的要求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8.
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宜布。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
A.背弃了主权在民说
B.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符合共和主义理念
D.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9.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下列选项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的是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B.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C.文化的世俗化趋势
D.中枢权力的制约机制
10.
“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B.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1.
翦伯赞在《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中说道:“孙盛《实录》,取疾权门,王劭直书,见仇贵族;而吴之韦曜、魏之崔浩,且以触犯时讳而丧失生命。所以历代史官,大抵变乱是非,曲笔阿时。”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历代史官编撰史书都缺乏足够的原始资料B.历代史官编撰的史书都不是信史
C.中国古代很多史官都不能秉笔直书D.古代统治者都不重视修史
12.
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13.
1922年第12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对某条目的解释中写道:“宇宙图景”的新情景不再是“三维空间中一片以太海洋的受迫振动”,而是“四维空间世界线上的一个扭结”。据此可知,该条目的内容
A.提出了经典物理学
B.揭示了光电效应成因
C.阐述了光线可弯曲
D.说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4.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15.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和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16.
中国近代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纲要》。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过程
B.中国人从天朝上国向正规现实的态度转变
C.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
D.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和维新派的斗争
17.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18.
下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1978.10.24)对漫画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图中出现的文字:①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②因循守旧)
A.总路线指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思想解放浪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