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7题)
2.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谭嗣同在《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又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借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
B.以儒家思想作为变法理论基础 |
C.受制于传统思想理论未有突破 |
D.以“托古”为维新制造历史依据 |
3.
19世纪初,哥尼斯堡(德国)的新人结婚时常到某位哲学家的雕像前献鲜花,该哲学家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则他的主要观点是
A.自由平等 |
B.社会契约论 |
C.三权分立 |
D.人非工具 |
4.
苏格拉底反对雅典“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制度,而主张让“那个知道的人”去统治。下列著作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的是( )
A.《理想国》 | B.《路易十四时代》 |
C.《十日谈》 | D.《纯粹理性批判》 |
6.
文艺复兴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大多和宗教有关,宗教改革家也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这说明( )
A.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 |
B.资产阶级不反对天主教会 |
C.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 |
D.宗教改革中改革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基督教 |
7.
柏拉图解释某人的一句名言时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据此判断他解释的名言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知识即美德 |
C.认识你自己 |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8.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A.司法必须公正 |
B.法律地位至上 |
C.实行三权分立 |
D.法律并非万能 |
9.
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印刷技术的进步 |
B.文化教育的兴盛 |
C.重文轻武的政策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10.
某学者在论中国画的特质时说:“诚如诗人发现逃避都市的竞争的最好出处是自然,以及哲学家在自然里寻求道德的典范和人生的指引,画家也在悠悠的溪旁沉思,在深山中忘怀了自己,感到这种莫名的精神在这些无言而永恒的事物中,比在纷扰的人生和人们的思维中,表现得更清楚。”该学者论述的是中国的
A.世俗风情画 |
B.文人山水画 |
C.工笔花鸟画 |
D.年画 |
11.
明朝中期以后一大批读书人专门写通俗流行的读物,有的甚至集创作、刻板印刷和发行于一身,全方位地从事通俗文化经营,并大获其利。明末苏州人冯梦龙就是其中的代表。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A.士人整体道德素养下降 |
B.科举仕途的难度增加 |
C.工商市民的地位提升 |
D.“唯有读书高”的观念驱使 |
12.
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它全面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成为一部可以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的伟大著作。这两部著作
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
C.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
D.实现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
13.
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引力波的发现对于了解宇宙源头、本质和洞悉其未来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8月17日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中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对此次引力波事件发生进行了成功监测,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判断,引力波的被探测填补了什么理论的缺失
A.哥白尼日心说 |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 |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
D.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
14.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下列各项中与此变化无关的是
A.深入地批判儒家思想 |
B.北洋政府的高压统治 |
C.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
D.五四运动的广泛影响 |
15.
杨天石在《帝国的终结:辛亥革命简史》一书反对将孙中山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家,认为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理由是“孙中山曾明确表示中国不能走欧美资本主义道路”,下列与此理由相符的是
A.倡导天下为公 |
B.提出民生主义 |
C.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
D.在遗嘱中强调“唤起民众” |
16.
“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人的满洲人。”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革命说法正确的是
A.推翻满人政权,建立统一民族国家 |
B.突出反帝革命,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
C.强调汉人掌权,结束满族专制统治 |
D.反对封建统治,实现资产阶级专政 |
17.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不包括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
C.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
D.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