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2)依据材料一对“理性”的阐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并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二对超越性的解释,请你从古希腊的思想家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思想观点。
材料一: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二:超越性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它往往是经验范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我们人还是去追求这个答案。所谓超越性就是要为生命寻找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比生命本身更高的意义,并不满足于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这就是超越性——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材料三: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大国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对“人性”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2)依据材料一对“理性”的阐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并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
(4)依据材料二对超越性的解释,请你从古希腊的思想家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思想观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
——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阅读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单选题- (共9题)
3.
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
A.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
B.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 |
C.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
D.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 |
4.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
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
5.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
B.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
C.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
D.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
6.
下图是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约翰》。“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
D.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
7.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
B.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
C.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
D.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
8.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
A.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
B.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
C.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
D.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
9.
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说:“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宇宙的发现,却是智识的加添和科学及地理上的种种发现,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材料意在强调
A.智者运动的意义 |
B.文艺复兴的意义 |
C.宗教改革的意义 |
D.启蒙运动的意义 |
10.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这一时期东西方先哲的下列主张中,与中庸思想不具有相似之处的是
A.孔子:“过犹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B.亚里士多德:“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 |
C.印度的释迦牟尼:“避免两种极端,即理性自觉” |
D.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