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575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材料一 (父司马谈任太史令)司马迁十岁通读古文经典。他一生三次重大游历:
(1)二十壮游之旅,南游长江、淮河地区,登上会稽山,考察大禹墓地;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寻访孔子遗风;到了陈胜、刘邦和韩信等人故乡,仔细调查他们事迹……
(2)不久司马迁出仕为郎中,(几年后)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今天四川南部),往南经云南、贵州一带,途中了解西南一带的情况。
(3)司马迁曾多次跟随汉武帝出巡关中、关东,大河上下,他沿途注意发信黄帝炎帝的传说、以及寻找夏商周三朝、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等前代资料。
——张大可《司马迁评传》
材料二司马迁盛言:“陵(李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完成对《史记》撰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替李陵辩护的原因。为什么说《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2.单选题(共14题)

2.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道家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儒学正统
3.
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以仁入法”
C.“心即理也”
D.“致良知”
4.
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5.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
6.
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
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
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结合的产物
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
7.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材料中表述的绘画及其特点是
A.文人画,注重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以形写神
8.
西晋人傅咸曾赞誉古代某一发明,可与文字开始使用有同样意义,“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
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此发明是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活字印刷术
9.
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
D.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10.
明代小说中的主人公,已不再局限于那种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而变成了发迹的商人、市井的女儿……种种过去最普通的人开始成为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一现象反映出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文学创作日益平民化
③市民阶层的扩大 ④反封建思想开始兴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11.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12.
1896年梁启超所著《波兰灭亡记》刊行,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波兰分灭记》,他们都指出波兰非但亡于俄、奥等国的瓜分,更是由于“内政不修,积弱滋甚”以及守旧权贵“诋诽攻击”新政新法。其意在
A.揭露列强瓜分图谋
B.打击顽固守旧势力
C.激发改革图强意识
D.培养国人世界视野
13.
1905~1911年,清廷举办了七次留学毕业生归国考试,考试内容为学科门类及经史之学,合格者授予进士或举人出身。七次考试共有1388人合格,其中留欧美学生占9.8%,留日学生占90.2%。由此可知,当时
A.财政投入促进日本教育质量提升
B.日本是中国学生主要留学目的地
C.清廷原封不动坚持传统选官制度
D.欧美各国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14.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对这一说法有经历体验,并为此而努力实践变革的历史人物是
A.康德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5.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二十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对此思考的结论是
A.“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