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材料二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2)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的战略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征和影响。
材料二 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2)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主要特征。(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2.单选题- (共14题)
2.
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宣扬“天人感应”理论 |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
3.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
C.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
D.维新派的民主共和主张 |
4.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
D.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
5.
“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下列各项属于材料中“新文化”范畴的是
A.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
B.郑板桥的《兰竹图》 |
C.杂剧和散曲 |
D.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
6.
2015年为中英文化交流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年的重点项目,《杨门女将》和《霸王别姬》两部经典大戏赴英国的利物浦和伦敦进行演出并获得巨大成功。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准确而全面的是
①正式形成于清朝道光时期
②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③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的基础上,兼收昆曲、秦腔等优秀剧种的特长逐渐演变形成的
①正式形成于清朝道光时期
②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③京剧是在徽剧和汉剧的基础上,兼收昆曲、秦腔等优秀剧种的特长逐渐演变形成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7.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
8.
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 |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
9.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
10.
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 |
B.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思想 |
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
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
11.
近代以来,很多人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学报》在其创刊序例中写道“痛迂谬者之误我国家,恶狂恣者之畔我圣道…吾闻古之为国者,必定国是。六书之义是者,正也。”以上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是
A.天朝上国 | B.中学为体 |
C.经世致用 | D.维新变法 |
12.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
13.
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 )
A.经世思想得到发展 | 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 |
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 | D.“中体西用”的影响 |
14.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皇帝的临终遗折云:西方国家也有其自己的“体用”。“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这是西方国家的“体”;轮船、大炮、洋枪等是西方国家 的“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 四达,果足恃欤?”应该“采西人之体,以行用。”据此,张树声的主张是
A.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 B.中西“体用”观是相同的 |
C.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 | D.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
15.
2015年11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 )
A.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 |
B.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
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