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宣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起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材料二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陈独秀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汉代新儒学是如何“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儒家学派的认识有何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陈独秀的思想观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材料二: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材料二中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经历了”夷学——西学——新学”的演变,简要评价这一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材料二: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材料二中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经历了”夷学——西学——新学”的演变,简要评价这一演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单选题- (共24题)
3.
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
4.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或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了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
B.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
D.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
5.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上、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 |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
6.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
7.
有学者评论《清明上河图》道,“它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这意在说明《清明上河图》
A.开创了新的绘画模式 |
B.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
C.受到现代艺术家重视 |
D.是当时太平盛世的刻画 |
8.
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注重演绎历史故事 |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 |
11.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 |
12.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某一绘画特点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说明了这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据此,这一绘画艺术。
A.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
B.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点 |
C.迎合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
13.
春秋时期,贵族在会盟、祭祀、宴请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文学素养成为春秋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 |
B.古代文艺作品创作追求政治教化功能 |
C.《诗经》可作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的史料 |
D.儒学思想成为春秋时期社会主流思想 |
14.
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对历史发展及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遗憾的是,在中国却没有因为这样伟大的技术发明而使社会产生伟大的变革。这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B.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
C.科举制的盛行 |
D.封建制度根深蒂固 |
15.
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抄写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A.蕴含更高艺术价值 |
B.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
C.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
16.
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写道:“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的这一观点旨在
A.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
B.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
D.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
17.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18.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19.
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A.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
B.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
C.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 |
D.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
20.
下表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贡献(部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 贡献(部分) |
陈独秀 | 创办《新青年》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 |
李大钊 | 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
胡适 | 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两千多年的文言文。 |
鲁迅 | 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
蔡元培 | 通过改革,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
钱玄同 | 大力宣扬文学革命的观点;在当时反封建反孔教的思潮中,处处以“疑古”的批判精神,对守旧的势力作出不妥协的攻击。 |
刘半农 |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
A.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
B.客观认识了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
C.确保了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 |
D.有利于营造爱国进步的社会氛围 |
21.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C.仍然主张君主立宪制 |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
22.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
B.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
C.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
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
23.
“徒恃西人之舟坚炮利,器巧算精,而不师其上下一心,严尚简便之处,则犹未可与权。盖所谓师法者,固更有进焉者矣。”该言论早应出自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24.
民国初年,黄远生曾说:“自西方文化输入以来,新旧之冲突,莫甚于今日。盖吾人需知,新旧异同,其要点不在枪炮工艺以及政法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青之叶,非其本源所在。本源所在,在其□□。”其中□□的文字有可能是
A.思想 |
B.民主 |
C.法律 |
D.科学 |
25.
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下图幅,《瀛寰志略》有地下图幅。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 |
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
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
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