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当时诸如布鲁日、阿尔伯蒂和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当时诸如布鲁日、阿尔伯蒂和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主要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单选题- (共13题)
2.
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
3.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
4.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
C.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
D.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
5.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
6.
“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这一言论说明
A.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
B.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
C.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
D.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
7.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
A.法律有阶级性 | B.法律地位至上 |
C.法律并非万能 | D.司法必须公正 |
8.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说:“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中断了古希腊的法制建设 | B.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 |
C.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 D.使得神学思想逐步受到质疑与挑战 |
9.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倡导民主政治 |
B.强调依法治国 |
C.对理性的尊崇 |
D.忽视集体利益 |
10.
“我们每个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材料集中体现的是
A.主权在民思想 |
B.社会契约精神 |
C.理性主义原则 |
D.君主专制批判 |
12.
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
B.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
C.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
D.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
13.
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原本是单色,到元末始用朱、墨两色,继而到明末发展为流行的三色、四色。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雕版印刷的不断进步折射出
A.市场经济的活跃 |
B.文化氛围的宽松 |
C.社会需求的强大 |
D.社会转型的缩影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