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553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材料二: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称呼的演变并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提出的国人“觉悟”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单选题(共22题)

2.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3.
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子弟,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兴办
A.加强了意识形态控制
B.促使其他学派文化凋零
C.实现了选官的公平化
D.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4.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5.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6.
中国古代文艺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众多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艺的表述正确的是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B.随着宋朝商业的发展,诗的另一种形式——词出现并成主流
C.书法艺术以隋唐时期为分水岭,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
D.清道光年间,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京剧
7.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私人无法对天文作出贡献D.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
8.
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的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这一倾向是
A.怪诞化
B.脸谱化
C.世俗化
D.功利化
9.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0.
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这表明他注重
A.描绘人物形象
B.逼真摹写客观事物
C.绘画布局构图
D.传达主观情致神韵
11.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下列关于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表述,正确的是
A.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最早
B.指南针经由陆路传到阿拉伯
C.都是经过阿拉伯传播到西方
D.是欧洲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
12.
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秦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
A.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
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略长,笔画圆勻,富于图案美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
13.
下图是宋代画家文同的《墨竹图》,该图
A.讲究布局,气势雄壮
B.对比强烈,富有个性
C.技法上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文化特色
D.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14.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③①②
15.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6.
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17.
1920年8月,上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B.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18.
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者旨在
A.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B.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C.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
D.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19.
有史家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花了20年的时间”。下列选项中促使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向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思想的涌现
B.义和团运动和清末“新政”开始实施
C.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D.袁世凯独裁和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20.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仍然主张君主立宪制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21.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C.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22.
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下图幅,《瀛寰志略》有地下图幅。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
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
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23.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3.选择题(共1题)

24.欢欢同学用如图方法,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blank#}1{#/blank#}圈,总长度为{#blank#}2{#/blank#}厘米,铜丝的直径是{#blank#}3{#/blank#}毫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