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曲周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553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2.单选题(共16题)

3.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D.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4.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5.
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冲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而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此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说明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6.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1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树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7.
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19世纪戊戌变法托古改制,二者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势力的顽固、强大
C.新兴的思想诞生之初薄弱
D.新兴经济、新兴阶层相对弱小
8.
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A.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B.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
D.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9.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雎》《蒹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仁爱至上
B.人文关怀
C.强调民本
D.批判怀疑的态度
10.
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1.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是
A.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
C.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D.忽视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12.
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参观博物馆时,对秦朝残缺不全的“左丞相印”封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封泥字体特点争执不下。以史为据,可知该封泥字体
A.字形方正,笔画详备,规矩严整
B.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字形略长,笔画圆勻,富于图案美
D.工整清晰,飞洒活泼,雅俗共赏
13.
“胡适提出的文学革命其实是一剂泻药。而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人还嫌它不够猛烈,又以更激烈的态度提出新的口号,于是‘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了,而且到现在还有人为之猛拍巴掌。”该评论指新文化运动
A.起到了文化革新的作用
B.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灾难
C.自下而上解放思想的弊病
D.其发起者其实是胡适
14.
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启蒙与救亡并重
D.推动中国近代化
15.
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16.
下表为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的合理推论应是:
A.报刊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
B.《新青年》特别关注西方习俗礼仪是为了反对封建礼教
C.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新青年》最主要的撰稿者
D.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一股强大潮流
17.
***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意在强调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
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
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8.
广东人谢公惠在其《辛亥杂忆录》中不无感慨地说,士子们的演讲和文章例有“驱逐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术20世纪初
A.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
B.帝国主义势力已深入内地
C.国人对清廷统治有理性认识
D.反满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