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25437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反思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但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进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据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7年,梁启超担任长沙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制定章程。“凡初入学堂,六个月以前,皆治普通学;至六个月以后,乃各认专门学。”“凡学生,每人设札记册一份,每日将专精某书某篇共几页、涉猎某书某篇共几页详细注明。其所读之书,有所心得,皆记于册上。”“堂上设一问匦,学生读书所有疑义,用待问纸书而纳之匦中,由院长当堂批答榜示。其善问者,于札记册外别记分数。”

——摘编自《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

材料二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时务学堂学生问匦:“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梁启超批:“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决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卑屈以容乐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

——摘编自《时务学堂的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时务学堂教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是如何为学生解惑的及其解惑的意图。

2.单选题(共12题)

3.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这表明魏源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4.
19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奏议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一认识
A.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
D.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5.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直接打开了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曾国藩、李鸿章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师夷长技以自强”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6.
“它(中体西用)用貌似公正、开放的态度,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能力的考虑之下,将仿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这说明该思想
A.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B.清除了西学引进的阻力
C.具有明显的文化封闭性
D.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
7.
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
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
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
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
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
8.
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梁启超
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
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
9.
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
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
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
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
10.
梁启超反复强调孟子思想的经世意蕴,认为“民为贵”“仁政”“不忍之政”等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梁启超的主要用意是
A.强调经世致用在变法中的作用
B.传承儒家文化反对西方的文化
C.借孟子主张宣传近代民权思想
D.利用传统思想解释变法合理性
11.
***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猛烈冲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道德礼教
B.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1917年11月之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介绍从未在中国出现
D.十月革命推动了先进中国人对马列主义和苏俄革命道路的认同
12.
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A.主张平等商贸往来
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
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
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
13.
下图是马星驰在1918年所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虚伪
B.提倡民主促进思想解放的必要
C.民国初期议会民主迅速发展
D.官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反动
14.
下图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1897年的日记,由此可见
A.儒学逐步被清政府废弃
B.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
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
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