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532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仁宇先生说:“世界上竟有何种名花异卉,会萌芽达三四百年,还不曾开花结果?”不管是王守仁、李贽,还是徐光启、宋应星,不管是海瑞、张居正,还是黄宗羲、王夫之,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涉及由此(所谓“资本主义萌芽”)而引起的社会变动。因为在每次社会变动剧烈之时,总会有一些所谓的“先知先觉”者发出呐嘁,呼吁统治者采取行动。在他们的著作中对经济论述较多的仍是“重本抑末”“减赋节役”“富国富民”等其他方面。孰不知,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思想领域的变动还是伴随着社会变革静悄悄地行进。

——摘編自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等

材料二 西欧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或者说,西欧中世纪城市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其内在素质和传统文化诸关系,逐步培育出这一有着细胞系统构造的胚芽,且在有关条件下茁壮成长。“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护所此,他拥有从公民而来的一切权利。他可以自由结婚,并让他的儿女自由结婚,他可以随便迁出,随意往来,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可以取得、占有、让渡、交换、出卖、馈赠和遗传他的动产和不动产,而不受领主的管制。他的土地可以转让,可以租出和抵押,可以典当,一句话,容易变成现钱,以便促进商业的一切活动。”

——摘编自布瓦松钠《中世纪欧洲生活与劳动》,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有利条件。
(3)并分析这些成长是如何促进16、17世纪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胚胎”发展的。
2.
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演进,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类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彼特拉克说:“我自己是凡人,只追求凡人的幸福。”“忽视或蔑视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以及人们的来处和归宿,这对我们又有何益处呢?”

材料三 卢梭指出:“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材料四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五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压抑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因信称义”“信徒皆为教士” ……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一一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普罗塔戈拉把人置于什么样的地位?(摘抄原文不得分)
(2)材料一、二、三,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的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内容。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五中“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含义。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面是一幅不完整的中国近代化(1840~1949)探索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此示意图在内容上的两个明显缺陷并说明理由。(只答出其中一个缺陷并说明理由即可)

3.单选题(共17题)

4.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思想。那么***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5.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7.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的调整B.社会环境的变化
C.城市经济的发展D.主流思想的演变
8.
“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能体现以上特征的文学作品是
A.《诗经》
B.《离骚》
C.《窦娥冤》
D.《红楼梦》
9.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京剧
A.是戏曲融合演变的成果B.已成为“百戏之祖”
C.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D.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10.
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这表明魏源
A.主要是介绍西方政治制度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
D.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11.
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观察下图,导致19世纪中后期我国翻译西方书籍新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魏源等人的倡导
B.“中体西用”思想付诸实践
C.新式学堂的开设
D.早期维新派的宣传
12.
翰林院编修丁立钧(1854—1902)说,“窃见近年条陈时政者,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以致“近年以来,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文化已不适合国情
B.清廷权力外移趋势明显
C.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
D.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13.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A.李鸿章和中体西用
B.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
C.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D.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4.
1922年,陈望道翻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有人评价该书在中国的出版:“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有
①三民主义②***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民主科学思想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5.
孙中山说:“兄弟曾听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由上述材料可知,孙中山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积极贡献是
A.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主张的最早提出者和政治实践者
B.实现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完美结合
C.提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力避种族屠杀、国家分裂
D.推翻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完成了“光复”国家的大业
16.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具有鲜明的反帝的内涵
C.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7.
1956年5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发表讲话说:“我国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没有自由讨论,那么学术发展就会停滞。相反,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这一讲话
A.强调多研究历史以服务现实
B.有利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C.方便了文学领域的统一领导
D.提高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18.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
20.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