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530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的智者学派,他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材料二 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成为了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竞成了牧羊人”。而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了一套神话,骗取了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使她还以为蒙受天使的垂爱。但神父好计败露,成了过街老鼠。
——《十日谈——第四天,天使出丑》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
(3)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2.
材料一 莎士比亚(1564~1616)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在轻快的节奏中展现出人们对于恋爱自由、会因自由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是一步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经典爱情喜剧。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潮?推动了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三大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代表性事件各是什么?
(3)“文化层面”的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3.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4.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等历史成语。这三个成语都与古代中国思想流派有关,三者分别对应的流派是
A.道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儒家
C.兵家、墨家、道家
D.儒家、道家、墨家
5.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一个商人的妻子为原型.(最后的晚餐)中基督与其十二弟子的头上都没有神的光环,米开朗琪罗不同意教皇给裸体人物穿上衣服的建议。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A.对基督教义的批判
B.艺术由质朴走向高雅
C.对理性的推崇宣扬
D.人的发现和人性的觉醒
6.
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一个没有政府、没有法律、没有权威的原始的‘自然状态’之中。这一‘自然状态’因为人们丑陋的本性变得混乱不堪,充满恐惧。为了让人类避免本性带来的相互伤害,逃离苦难,获得生命的安全和平等,必须在人与人之间缔结起一种稳固可靠的关系。”这一观点所蕴含的理念是
A.君权民授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主权在民
7.
14世纪时,英国的神学教授威克里夫不承认神甫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也拒绝接受酒、饼是基督血肉之躯的化体说。他坚持《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源泉,并且提倡教士结婚。由此可知,他
A.深受路德思想的影响
B.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C.倡导宗教信仰自由
D.为后来的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8.
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将新文化的创造寄托与落实到了对人的伟大与尊严、人的价值与力量、人的自由、平等权利与世俗欲求的大力倡导上。这实际上是提倡
A.极端的个人主义
B.以人为中心理念
C.反对王权和神权
D.主权在民的主张
9.
有学者认为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反映出
A.四者的人文思想一脉相承
B.苏格拉底等师从智者
C.古希腊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D.智者思想具有启蒙性
10.
阿克顿在《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说“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的自由”主要是指
A.信仰上帝的自由
B.信仰不同宗教的自由
C.不信宗教的自由
D.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11.
火药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这段描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论的概括
B.发展具有偶然性
C.形成了完整体系
D.只注重生产经验
12.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A.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
B.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
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13.
“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审视,企图化解中西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
A.宣传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B.消除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C.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D.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14.
19世纪末,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观点,主张效法西方,维新改革,使其迅速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这是因为进化论
A.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较为契合
B.为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问题提供理论
C.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15.
在国外学术视野中,邓小平南方谈话不仅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个已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南方谈话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B.消除了国内改革的分歧
C.促进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D.巩固了市场经济的成果
16.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了适合时势要求的新解释。这一“新解释”
A.成为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B.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相同
D.说明孙中山思想的根本改变
17.
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推翻帝制,创立民国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8.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取得革命成功的样板,但中国共产党最终却走了一条与“十月革命”大相径庭的革命之路。这主要在于中国革命
A.领导阶级的不成熟
B.比俄国面临更大困难
C.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D.与俄国具有不同国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