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不同形式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材料一中的“稍变其制”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为此,该派掀起的那场政治运动对中国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材料一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夫今日当大地忽通,万国竞长之时……各国治法、文学、技艺、制造、财富、武备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犷之风。……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骨髓。……狂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
材料三 某政治派别主张:“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材料一中的“稍变其制”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为此,该派掀起的那场政治运动对中国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单选题- (共33题)
3.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4.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 |
B.道家思想 |
C.法家思想 |
D.墨家思想 |
5.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对下图书法字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飞洒活泼 |
B.②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东晋时 |
C.③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汉字书法注重规范法度 |
D.④最能体现古代汉字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
6.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
C.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
D.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
7.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
B.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
8.
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反映了中国戏剧
A.,时空自由的特点 | B.表演受限制于舞台 |
C.内容丰富文武兼备 | D.象征虚拟的表意性 |
9.
郑燮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属于
A.原始岩画 |
B.中国文人画 |
C.汉代帛画 |
D.民间绘画 |
10.
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材料表明
A.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 |
B.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 |
C.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期 |
D.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 |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
B.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
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
D.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
12.
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
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
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
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
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
13.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
D.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
14.
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
B.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
C.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
D.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
15.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和被贬往新疆期间都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派胡言”。据此可知当时
A.林则徐因其建议不合潮流而遭贬黜 |
B.夷夏有别的传统心态受到挑战 |
C.中体西用的主张未引起统治集团重视 |
D.朝野尚未感到西方的冲击 |
17.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强调:“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只能跟你走半程路。这就是调和,调和是人类懒病的天然趋势,用不着我们来提倡。我们走了一百里路,大多数人也许勉强走三四十里。我们若先讲调和,只走五十里,他们就一步都不走了。”对此材料的解读,最正确的是
A.“新思潮”指新文化运动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
B.“调和”指新文化运动应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
C.指出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必要性 |
D.材料的“意义”在于强调新文化运动的艰巨性 |
18.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提出了“砸烂一切无耻”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两大运动()
A.都为未来社会设计了美好的蓝图 |
B.都以救亡图存作为最高奋斗目标 |
C.都把矛头指向专制统治和旧思想 |
D.都缺乏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 |
21.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
A.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 |
C.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
D.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22.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下表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
23.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中指出:“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的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中,一般人以为政治不足以救国,需要文化的手段……”于是兴起了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24.
“冲击一反应”理论认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受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冲击,中国发生了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25.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
B.“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
C.“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D.“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
26.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
27.
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三大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A.民有、民享、民治 |
B.民族、民权、民生 |
C.民主、科学共和 |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28.
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29.
中国共产党把孙中山先生大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称之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不包括
A.它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B.它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一致,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
C.孙中山先生对三民主义做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
D.它明确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并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
30.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 )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 B.民主共和,三民立宪 |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
31.
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重申:民族主义,应力图取消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由此可见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已经明确表达的思想是
A.实行三权分立 |
B.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平均地权 |
C.实行平均地权 |
D.反对帝国主义 |
32.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存在许多缺点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③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④未能反映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③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④未能反映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 |
34.
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等思想,付诸了很多实践,但终未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其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与软弱性 |
B.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
C.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欺凌 |
D.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
35.
孙中山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需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达到繁荣富强的目的,同时避免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尽量避免造成贫富悬殊。为实现这一目的,孙中山提出了
A.实业救国,允许土地买卖 |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C.武装推翻清政府,发展经济 |
D.创立民国,人民享有主权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