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2题)
1.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中“争”的实质是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
3.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这些记述表明《史记》
A.作者考察过这些地区 |
B.主要记载了亚洲历史 |
C.是一部杰出世界历史 |
D.具有独到的世界眼光 |
4.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由此可见,明代小说
A.开始使用通俗生动的白话文 |
B.与近代政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C.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
D.重在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 |
5.
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 |
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 |
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 |
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 |
6.
1920年8月,上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
B.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
7.
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据此,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C.“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8.
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小说向来是“街谈巷语”“君子弗为”,被认为“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黜不载”。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这说明
A.文人学士更加重视诗词歌赋 |
B.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 |
C.维新思潮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
D.小说通俗易懂利于思想启蒙 |
9.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称赞“南方谈话”是“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
A.解决了推进改革深入开展的关键问题 |
B.正式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C.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 |
D.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形成 |
10.
“达尔文之主张,谓世界仅有强权而无公理……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诚以强权虽合于天演之进化,而公理实难泯于天赋之良知。故天演淘汰为野蛮物质之进化,公理良知实道德文明之进化也。”孙中山的以上观点
A.对进化进行分类以批判殖民侵略的正当性 |
B.从道德尺度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
C.试图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延伸到人类社会 |
D.提出中国应顺应天演法则以求民族自强 |
11.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增加的内容有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耕者有其田
④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耕者有其田
④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2.
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A.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
B.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
C.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
D.***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2.选择题- (共2题)
13.欢欢同学用如图方法,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blank#}1{#/blank#}圈,总长度为{#blank#}2{#/blank#}厘米,铜丝的直径是{#blank#}3{#/blank#}毫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