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文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87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指出:法不仅限制卑贱者、普通公民和富人,它也限制和约束法官、地方官吏、国王和君主,甚至对皇帝也要行使它的统治权。1308年,英国圆王爱德华二世的加冕誓言中首次出现了“执行和保护本国选择的法律和习惯”的话。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对威尼斯公爵说话:“公爵不能变更法律的规定,因为威尼斯的繁荣,完全依赖着各国人民的来往通商,要是剥夺了异邦人应享的权利,一定会使人对威尼斯的法治精神发生重大的怀疑。”

——摘编自于沛《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一些主张对于促进社会转型有什么积极作用?
2.
儒家思想历经发展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为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儒家学说取得成功,还因为它合乎时机。它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作了合理说明。结果,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
材料三 东西方的思想碰撞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儒家学说取得非凡成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都重视什么问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氛围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然而《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的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摘编自《<兰亭集序>赏析》

材料二 在八大山人的画作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一类独立不羁的形象,最能体现八大山人的独特性格。《孤禽图》历来脍炙人口。这幅画着墨不多,却将具有神奇的魔力,让人看一眼便会被它触动:一幅白纸,只在下方中间,有一只黑色的鸟侧身独脚站立,弓着背,缩着脖子,眼睛上翻,一股冷漠倔强之气从其身姿和眼神中透出,有横眉冷对大千世界的气势。

——摘编自《八大山人:书画里都是谜》

材料三 社会是艺术产生的源头,而艺术则是社会源头流出的一股活水。顺着时间的足迹,它一路走来,有时沉静,有时潺潺,有时又猛烈的撞击,瞬间迸发出灵动的水花。

——摘编自《陈洪森艺术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呈现这种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孤禽图》所体现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单选题(共26题)

4.
顾炎武认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这一观点反映了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君主专制统治受到质疑
5.
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
A.否认宗教神学
B.享受现世人生
C.追求高雅精致
D.反对君主专制
6.
《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这样描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现代科学理论还没有发展以前人们就相信科学可能成立的信念,是不知不觉从中世纪神学中导引出来的。”这表明
A.中世纪神学蕴含了近代自然科学理论
B.近代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证明神学理论
C.神学与近代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D.神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诞生
7.
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评价达芬奇说:“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这表明
A.古典主义艺术成为主流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思想为人称颂
D.理性原则获得了民众认同
8.
“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该观点体现的主要精神是
A.自由主义B.人文主义C.人道主义D.理性主义
9.
他们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口号,并着力塑造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均具有“巨人”风采的崭新形象。这表明“他们”
A.崇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B.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C.否定对教皇的绝对服从
D.认为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和社会
10.
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最突出的特点有
①要求实行法治 ②主张实行共和制 ③反对专制王权和特权等级④主张废除私有财产制度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1.
《中西方哲学之比较》中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指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们则有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这样的设想。……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①16至17世纪的中西方启蒙思想主张日趋成熟与质变
②经济水平的差异是中西方思想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
③中西方思想主张的不同反映了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④黄宗羲们的主张局限于封建范畴,孟德斯鸠们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
经研究发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是“努力探究而去获知”,早期基督教派则称之为带有神秘主义因素的“灵知”,启蒙思想家们将其解释为“通过理性思考获得的真知”。据此可知
A.后世解读历史更加全面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解释
D.个人能力推动历史认识发展
13.
拿破仑说:“如果波旁王朝控制住了那些文字,也许就可以保全自身。大炮的出现摧毁了封建体制,而墨水的出现摧毁了近代社会组织。”材料中的“那些文字”
A.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B.阻碍了法国近代社会进步
C.丰富发展了人文精神内涵
D.实现了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14.
“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适当的法律和由法律治国比依赖专制者的智慧或公众分裂日飘忽不定的意愿都更公正、更稳定。多数人的意志并不必然有益于多数人,而且操纵多数人的意志比操纵少数人的意志还容易。”符合上述材料观点的说法是
A.凌驾于法治之上的民主非最佳选择
B.直接民主不能有效地保障公民的利益
C.民主政体虽有缺陷但远胜专制政体
D.只有民主没有法律不符合民众心理
15.
有启蒙思想家曾说,“如果是同一个人,无论他是为贵族利益还是为人民利益,在运用这三种权力,也就是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公众决定的权力和对个人事务审判的权力,那么就会终结所有的东西。”该思想旨在
A.避免专制独裁
B.实现人民主权
C.遵守社会契约
D.实现三权分立
16.
孟德斯鸠说:“启迪人民不是无关紧要的事。官吏的成见是从国家的成见产生的。在蒙昧时代,人们就是做了极坏的事也毫不疑惧。在开明之世,即使做了最大的好事也还是要战栗的。”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限制国家权力是摆脱蒙昧的关键
B.启迪民智是形成开明国家的前提
C.理性精神的觉醒是开明国家的本质标志
D.价值判断多元化是开明时代的典型特征
17.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天赋人权说
B.社会契约论
C.自由平等说
D.人民主权说
18.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中国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
B.字体演变助推了自然科学发展
C.社会进步推动了人文精神发展
D.书法进步须借助对哲学的反思
19.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zhòu),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他们二人共同关注的是
A.浓妆淡抹的山水画
B.入木三分的人物画
C.注重民俗的风俗画
D.意境深远的文人画
20.
从《诗经》“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到元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到小说西游记中“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语言表述。由此可以推知古代中国文学
A.日益呈现通俗化趋势
B.平民渐称为阅读主体
C.推动了民间教育普及
D.更注重创作的娱乐性
21.
元朝统一后,所沿用的70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并派郭守敬主持立法编纂工作,郭守敬等经过数年努力,编纂出《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的运行相差仅26秒。由此可以推知
A.新历法主要用于服务农业生产
B.新历法汲取了古历法编纂经验
C.政府负有推动科技进步的重任
D.政府重视可有效推动科技进步
22.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指出:秦书有八体,曰: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秦朝书法八体的出现
A.实现了汉字由繁到简的变迁
B.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C.反映了政府对书同文的关切
D.助推了不同书法流派的发展
23.
传统的中医学不仅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而且始终把人当作有机整体来辩证论治。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
A.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B.注重整体性的研究
C.讲究“天人合一”
D.注重总结经验教训
24.
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南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材料表明
A.文化发展离不开各地域的融合
B.楚辞改变了中国南北文化走向
C.楚辞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痕迹
D.浪漫主义是楚国文化的主旋律
25.
诗圣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筑草堂于浣花溪上。此后尽管“朝代有更迭,草堂有损坏”,但“屡毁屡复兴,长命无绝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杜诗
A.充满了瑰丽的想象
B.阅读对象多是平民
C.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革新了当时的诗风
26.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还经历了宝象、乌鸡等九个人间国家的妖怪横行,这里“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但这些妖怪一一都孙悟空降服。由材料可知,该小说所蕴含的政治理想是
A.正本清源,匡国救民
B.趋利避害,顺势而为
C.超然物外,消极避世
D.严刑峻法,惩恶扬善
27.
南宋有学者指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此二人则不可也。”材料观点
A.改变了纸的出现时间
B.证明中国最早发明了纸
C.肯定了蔡伦对纸的贡献
D.说明了纸和笔同时产生
28.
清廷首先从政治标准出发,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为了禁唱词曲,清廷曾颁布过无数次法令;同时,清政府尤其是在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朝对宫廷音乐的犹豫不决的态度
A.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B.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C.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D.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29.
古代农业科技著作《齐民要术》认为,潮湿温暖的低地种谷子,要选用茎秆柔弱、生长茂盛的,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要选茎秆坚实的。材料强调了农业生产要
A.因时制宜
B.因地制宜
C.积累经验
D.善于观察

3.选择题(共3题)

30.

国务院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 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晶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弘扬工匠精神(    )

31.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32.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