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名校联考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84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  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认为,继***模式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模式。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不断进行修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体现的改革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首先,社会主义不是贫困,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次,要发展生产力。第三,要改革开放,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对发展生产力有用的东西。第四,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则。邓小平本人把他的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
据《世纪大讲堂》整理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邓小平模式。(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叙通顺流畅,200字左右)

3.单选题(共17题)

3.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
A.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C.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D.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4.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A.反对君主独裁
B.反对君主制度
C.提倡格物致知
D.提倡尊君卑臣
5.
下列关于***的活动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诸问题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③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
④建构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③①④②
6.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
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D.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
8.
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近代化的进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C.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D.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9.
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吸收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是指
A.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B.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C.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
D.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10.
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因为它
A.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讴歌了人性,提倡人类平等
C.使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
D.打碎了基督教神权统治枷锁
11.
16世纪的欧洲,“在各种暴力活动和血腥屠杀中,世俗政权不断地向前推进……政府接受了以前教会人员占有的大多数财产,取得了任命或至少批准高级神职人员的权力”。材料所述现象对西欧教会发展的影响是
A.王权专制取代了宗教自由
B.推动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建立
C.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12.
金观涛在《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中指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从不同方面刻画了同一过程。”“同一过程”是指
A.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C.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D.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
13.
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A.航海辨别方向
B.天文观测
C.地理研究
D.迷信活动
14.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文化以明清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民间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文人画、小说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B.民间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C.民间文化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小农经济繁荣有关
15.
宋朝士大夫追求风雅,热衷收藏。下列物品可能被其收藏或喜爱的是
A.王冕的《墨梅图》
B.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C.赵孟頫的《千字文》
D.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6.
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7.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18.
1900年12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刊载评论:“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他们试图在朝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该评论中“他们”是指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派
19.
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认为:“不论在哪一个社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势力的人,他们控制着社会的情感和意识。”于是,他们纷纷在华创办教会大学,如燕京、金陵、东吴、岭南等大学。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这些西方教会大学
A.使中国成为西方的附庸
B.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C.改变中华民族的国民性
D.形成亲西方的主流意识

4.选择题(共6题)

20.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抗战胜利后,日本驻台湾总督率部缴械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字,从而宣告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历时(    )

21.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抗战胜利后,日本驻台湾总督率部缴械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字,从而宣告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历时(    )

22.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抗战胜利后,日本驻台湾总督率部缴械投降,并在投降书上签字,从而宣告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历时(    )

2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