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石市三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78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予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政府怎样进行“内在的限制”?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
2.
材料: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到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关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回答:(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真理”来改造中囯?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4分)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2.简答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姓名
生卒年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63
《农政全书》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材料二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姓名
生卒年
成就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开普勒
1571~1630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
 
(1)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技发展在研究领域、作用方面的不同。
(2)结合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的时代特点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3)从以上的比较分析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单选题(共12题)

4.
有学者研究发现,18世纪早期,许多启蒙思想家因为作品而遭到囚禁,大多数人的作品都受到过政府审构,而1770年以后,许多人都接受政府津贴,并能控制所建立的思想团体。这表明
A.王权统治有利于启蒙思想传播
B.启蒙思想未过分强调反对封建王权
C.启蒙思想家被专制政府所收买
D.启蒙思想深刻改变了欧洲人的观念
5.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6.
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
A.人应该要服从自然指示
B.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
C.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
D.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7.
晚年的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写道:“我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但是我看到的人都是追求贪欲的……因而在我们没有追求到真、善、美之前,我们不得不追求法治。”柏拉图意在说明
A.法制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B.将人的本性定义为美德会导致城邦危机
C.理想政治是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
D.重视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人的本性
8.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9.
“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B.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0.
有学者评价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认为“文艺淡化了社会实用的功利色彩,更加关注文艺的自身规律和创作技巧,出现了为文艺而文艺的文艺思潮,出现中国第一批专门探讨文艺问题的著述。”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魏晋南北朝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1.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成就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农政全书》
B.《四书章句集注》
C.《清明上河图》
D.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2.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3.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14.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谈到:“现在以下乡开化为宜,论悯其愚,不忍不教;欲资其力,不得不教。且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这反映了
A.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
B.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渐关注底层民众
C.封建官僚意识到农民和自身的不足
D.当时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15.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说:孙中山思想早期倾向于卢梭、林肯等人,1913年以后,思想转变,甚至对卢梭的天赋人权也大加诟病;论调无形中与列宁的(武力统一)已渐趋一致。这反映出
A.人的思想会随着时代变化
B.三民主义理论得到了发展
C.中国尚不具备民主法治的条件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