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材料一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材料二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下展开的。当时所有中国知识精英几乎有一个共识:“救亡的唯一途径就是启蒙”,而这个启蒙又是(西方)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把矛头指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正因为如此,类似于“孝道”“礼教”“男权”“纲常”“名教”等儒家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就成为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的主要目标。
材料三尽管“启蒙”的批判对象是“具有主宰性地位的传统思想体系”,但“启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一方面,自古以来,儒学思想始终洋溢着对人的高度关注,而由此展开对人的道德情怀、伦理关切和人文精神的阐发和诉求,这些是儒学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儒学的“和谐”“中庸”“仁爱”的价值主题和由此彰显的人文情怀,再次受到关注。
——以上材料摘自李宁宁《启蒙语境中儒学的命运与现代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启蒙运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的主要目的、主要影响、不足之处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的现代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东西方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 (共19题)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
A.《变法通议》 |
B.《海国图志》 |
C.《天演论》 |
D.《孔子改制考》 |
A.梁启超 | B.陈独秀 | C.胡适 | D.鲁迅 |
A.彻底反对君主专制 |
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
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
D.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
A.学习西方文化,抵制外来侵略 | B.打倒孔家店 |
C.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 D.师夷长技以自强 |
A.存在对旧义化的传承与创新 | B.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A.运动最初的兴起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
B.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运动 |
C.都是为同封建思想文化作斗争而兴起的 |
D.在运动的发展中其思想潮流发生了变化 |
A.农民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 |
B.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
C.中共对劳工阶级力量的认可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的传播 |
A.说明了反封建战线的分裂 |
B.批评了三民主义的不足 |
C.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方向 |
D.反映了作者阶级属性的变化 |
A.完全推翻中国传统文化 |
B.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化 |
C.挖掘传统文化改良政治 |
D.吸取中西文化共性 |
A.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五四运动后期 |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
C.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
D.中共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
A.蒋介石是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B.蒋介石对新思潮感兴趣 |
C.蒋介石是马克思主义者 |
D.蒋介石想寻找证据屠杀共产党 |
A.维新运动 | B.辛亥革命 | C.国民大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A.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
B.缓和政治派系矛盾,鼓励学术研究 |
C.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 |
D.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
3.选择题- (共5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端少敏悟好学。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郎、直史馆。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端姿仪瑰秀,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意豁如也。虽屡经摈退,未尝以得丧介怀。李惟清自知枢密改御史中丞,意端抑已,及端免朝谒,乃常参朝官告疾逾年而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赵廷美,宋太宗之弟,曾封秦王。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