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重庆杨家坪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74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顽固派骂:“李鸿章、丁汝昌直用以夷变夏不止。”丁汝昌还被送一个“丁鬼奴”的绰号……李鸿章感叹道:“天下事无一不误于互相掣肘,遂致一事办不成。”
——刘大椿、吴向红《科学•社会•文化》
材料三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其自身内在规律的驱使下,伴随着殖民扩张,积极向外扩展。而中国文化作为小农经济和专制主义的产物,主要是在中华文化圈中循环与发展。于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地向现代文化转变……经过痛苦的选择与艰难的取舍,我们终于逐渐融入现代化浪潮……
——互联网
材料四与西方相比,中国启蒙不仅匮缺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而且没有西方式的孕育了现代性的传统资源可资利用。这样,当启蒙运动移植西方现代性价值并以其批判本土传统时,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都是西方内源性启蒙所未曾遭遇过的。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五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魏源和《海国图志》的主张在中国没有付诸实践的社会原因是什么。(2分)据材料二说明李鸿章“无奈”的原因又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三,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分)
(3)据材料四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为什么会遭遇“传统的抗拒和文明的冲突”。(4分)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主要是因为什么而“偏离了”“方向”。(4分)
2.
(20分)不同的思想认识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符合时代要求,推动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贽反对用德礼刑政把“千变万化活泼之理,而执之以为一定不可易之物”,要求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他反对礼教的虚伪,还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力,于彼乎,于此乎,一一撷其实、咀其华,融会而贯通焉,则虽欲歌舞之,乌从而歌舞之?……不知己之所长,则无以增长光大之;不知己之所短,则无以采择补正之。
——1916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主张。(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思想产生的经济及文化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所提出的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6分)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促使其形成这种认识的历史背景。(6分)

2.单选题(共9题)

3.
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4.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5.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6.
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注重继承中国画的传统并加以创新。下图为齐白石的作品,最能体现作者继承与发扬的中国画传统是
A.风俗画
B.工笔画
C.文人画
D.花鸟画
7.
从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到秦朝“书同文字”的变化,反映出

①汉字成为成熟文字   ②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③中华文明走向衰落   ④中央集权的政治趋势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8.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推动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
C.颂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D.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9.
1916年,李大钊称:“为其历史所经阅者弥久,斯其圣哲所乖诏者弥多”,“民彝(意为人伦)受繄蒙也弥厚”,“其政治趋腐败也弥深”。所以,“吾华之有孔子,吾华之幸,亦吾华之不幸也”。据此可知,李大钊主张
A.应彻底否定儒学B.移风易俗应该先行
C.批判儒学之糟粕D.重视公民道德教育
10.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号召民众反对君主立宪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1.
《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3.选择题(共2题)

12.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互相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A是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A、B发生中和反应,产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调味品;C的溶液与D的溶液反应可得到B。

请回答:                     

13.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互相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A是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A、B发生中和反应,产物之一是厨房内常用调味品;C的溶液与D的溶液反应可得到B。

请回答: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