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69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2.单选题(共15题)

2.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
A.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B.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后的政治现实
C.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的呼应
D.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
3.
恩格斯曾写到:“现代的自然研究,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即16世纪),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他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是
A.“信仰自由”时代
B.“信息科学”时代
C.“发现人“的时代
D.强调“理性”时代
4.
“人从此认识了自己的自主性,他们为自己有分辨万物的能力而感到骄傲,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地球上推动和谐生活的主人翁。”材料中的“从此”是指(  )
A.文艺复兴运动B.殖民扩张
C.牛顿力学体系D.达尔文进化论
5.
某一时期社会思潮认为“人与动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这样的:禽兽在很大程度上为感官所驱动,很少考虑过去或未来,只是为眼前而活着;但是人却看到万物的原因,理解原因和结果的相互性质,作出类推,因而很容易审视其一生的整个过程,为生活的行动做必要的准备。”该思潮最有可能是
A.斯多亚学派倡导的理性B.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D.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6.
欧洲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与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高扬人性对抗神性
②反对迷信和宗教信仰
③强调宗教信仰自由
④强调世俗生活合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7.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的形象,有人认为该画作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据你的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真实的普通人画像,体现了人性意识的觉醒
B.表现了人的美,体现了对人的重视
C.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体现人的感情和愿望
D.画像整体上和以前的圣母像比较接近
8.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为此提出有效制约权力的政治学说是(  )
A.天赋人权说B.法治学说C.三权分立学说D.人民主权说
9.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C.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1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
B.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C.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D.《诗经》中的“颂”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11.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这样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思想:“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据此,可知费正清
A.肯定了中体西用思潮的合理性
B.批评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态度
C.对康有为宣传变法主张的方式有一定认识
D.意在肯定传统文化对当代改革开放事业的现实意义
12.
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
A.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B.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
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民族意识觉醒比较艰难
13.
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14.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C.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D.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
15.
***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6.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早期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以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为核心,“五四”运动以后则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目标。这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A.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的主题进行着
B.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根本目标
C.是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不断丰富的
D.把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相对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