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69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2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3)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思想家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主张。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拉斐尔的圣母像集平易与庄重于一体,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他所创作的圣母,可谓是理想美的化身。
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集纯洁和崇高为一体,体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永恒真实性。
达·芬奇一反前人的传统画法,把圣母玛利亚置于大自然,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19世纪时期以来的圣母像俄罗斯的圣母像几乎淹没在金子和宝石的光泽中。
韩国人用他们自己的形象诠释了圣母,其圣母神态更具有东方民族特有的谦卑,细长上挑的眼睛是绝对的“韩国制造”。
在非洲,圣母被刻画成非洲黑人妇女的形象。
在中国,圣母自然是黄皮肤的中国妇女形象。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单选题(共8题)

3.
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4.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5.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利
③否定了教会权力高于国家权力的思想
④简化了宗教仪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
古代希腊对人性的探索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发展到“美德即知识”这种变化反映了
A.进一步强调人的价值
B.赞美人的智慧与力量
C.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发生了根本变化
D.由强调感性到强调理性
7.
温家宝总理在《同文学艺术家谈心》中认为:“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光辉时代。”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是(  )
A.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
B.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C.拥有大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
D.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封建制度
8.
“知书达理”意为“有文化,懂礼貌”。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之最为接近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B.“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C.“美德即知识”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9.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李贽的《焚书》《藏书》
10.
2010年9月28日,“第三届中华文化快车——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交流活动在北京孔庙举行。下列与孔子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经》《尚书》《春秋繁露》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