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8题)
1.
《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长诗 |
B.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
C.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
2.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孟浩然 |
B.杜甫 |
C.李白 |
D.王维 |
3.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 |
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 |
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 |
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
4.
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
B.“以仁入法” |
C.“心即理也” |
D.“致良知” |
5.
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它在诸侯争霸、问鼎中原的历程中与北方诸国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离骚》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
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
C.文化发展推动了楚国霸业 |
D.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 |
7.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成就
A.推动古代天文学的产生 | B.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
C.具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 | D.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的特点 |
8.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这也不是长江水呀!这是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段话出自关汉卿《单刀会》,被称为历代咏叹三国史事最精彩的警句。从文学体裁上看,《单刀会》属于
A.元曲 | B.宋词 | C.唐传奇 | D.汉赋 |
2.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