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464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大为发达,则在春秋战国之世。因为西周以前,学术为贵族所专有……东周以后,封建政体渐次破坏。居官任职的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学,一变而为私家之学。亦因时势艰难,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以救时之弊,而其时社会阶级,渐次动摇,人民能从事于学问的亦渐多,于是一个大师往往聚徒至于千百,而学术之兴遂如风起云涌了。

——摘编自吕思勉著《每天学点中国史》

材料二 西汉的董仲舒,他认为天的自然现象与地上的人事互相对应。是即皇帝依天命统治地上的民众,如果其统治有过失而殃及民生,就会招致天之阴阳二气的不调,并通过灾害受到谴责;反之,如果满足天意有利民生时,就会出现祥瑞之象。董氏亦将阳与德、阴与刑联系起来思考:如果舍弃德教,纯任刑罚,或者刑罚不当则阴阳不调,于是异变就发生了。董氏思想还将君、父、夫与阳、臣、子、妻与阴联系起来。譬如臣或夫人凌驾于君或夫之上则阴阳淆乱,灾异也就随之发生了。
材料三 晚明,……随之而来的是精神文化、道德伦理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学,由于其弊端日显,而渐渐为士人们攻讦和唾弃。一种崭新的革新运动悄然兴起。从而在晚明泛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解放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术之兴风起云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术之兴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哪些主张?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评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晚明人文主义思潮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薄伽丘所著的《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薄伽丘以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出色的艺术概括力。通过描述故事,概括生活现象,描摹自然,叙述细节,刻画心理,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的形象,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
材料二 据统计,根据唐传奇改编的明话本小说共有40篇,其中《古今小说》5篇,《警世通言》3篇,《醒世恒言》10篇,《初刻拍案惊奇》14篇,《二刻拍案惊奇》2篇,《石头记》2篇,《西湖二集》3篇,《醉醒石》1篇。

——摘编自方在农《从唐传奇到话本小说之嬗变研究》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材料三  1935年徐悲鸿在与王少陵的谈话中曾这样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我们别要看我们的责任小,要刻苦地从本分上干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和以画人为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训练基础的写实主义主张,巨作中国画《愚公移山》,表达出祖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中。奋勇搏斗,夺取民族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十日谈》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代话本和唐传奇的主要联系和差别,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3)依据材料三归纳此时期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并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文化发展的认。

2.单选题(共10题)

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数学
天文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25
7
7
8
9
 
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
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
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D.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达
5.
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6.
诗歌、词、曲、小说都有着明显的可以追寻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发展趋势是
A.贵族化
B.平民化
C.民族化
D.书面化
7.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可见,司马相如的赋得以闻名天下的原因是
A.彰显统治者宏图伟业
B.反映了盛唐的景象
C.成为科考的主要内容
D.体现道家无为思想
8.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中说:“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B.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C.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9.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10.
著名画家俞剑华在谈某一绘画特点时,认为这是由于“(文人学士)非专门名家,并未受绘画上基本技能之严格训练。不过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以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何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之故。这一绘画艺术
A.属于山水画派
B.能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
C.属于市民文化
D.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具有重要价值
11.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C.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12.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这些考古发现可完全颠覆历史文献中刘贺的形象
B.考古发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历史文献的局限性
C.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文献与考古的相互印证之上
D.出土文物因其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而最为可信

3.选择题(共1题)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