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选举》
材料三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材料四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材料一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宋会要辑稿·选举》
材料三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材料四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2.
材料一
“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观点;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改变上述状况,胡适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著《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观点;依据材料二,归纳胡适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为改变上述状况,胡适等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2.单选题- (共14题)
3.
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5.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
7.
西汉海昏侯墓西室考古发现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上隶书撰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材料说明
A.画像风格与后世文人画相同 |
B.西汉建立后有统一文字的举措 |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
D.为研究孔子思想提供实物史料 |
8.
图片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一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 |
B.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
C.图三记载的所有内容已被证明是确实可信的 |
D.上述史料互相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
9.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较前代有很大提高,明朝“三言”“二拍”第一次将商人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
10.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A.科技传播有很强的封闭性 |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
11.
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心”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思想和文化精神 |
12.
“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
B.对民众的影响较小 |
C.民主与科学内容缺乏新意 |
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
13.
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
B.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
C.“跪着”变法的策略 |
D.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
14.
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出现“在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
B.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明显 |
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D.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15.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在此,孙中山阐释了
A.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
B.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
C.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 |
D.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