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弓公迄,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2)报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对东西方当时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成因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作“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弓公迄,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二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报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政治主张对东西方当时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成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慈禧在逃往西安途中发布了“预约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政”。1903年前后,上至普遍奏折、中至著述翻译、下至寻常报刊,“朝野上下,鉴于时局之贴危,谓救亡之方只在立宪,莫不以此为请。”1904年的日俄战争被认为是“立宪政体战胜了专制政体”的例子,要求采用立宪政体以成为富强之国的呼声越来越高。1905年底,以载泽等五大臣为主要成员的考察团,出使西方,开始对东西政治展开了综合察考。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预备立宪诏”,保证“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强调“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规定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住、人身自由等权利。颁行《法院编制法》草案,规定了审判衙门通则、审判衙门等级及其案件管辖范围、审判衙门内检察厅之配置、司法行政职务及监督权等事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预备立宪”的积极意义
材料 1901年,慈禧在逃往西安途中发布了“预约变法”上谕,宣布实行“新政”。1903年前后,上至普遍奏折、中至著述翻译、下至寻常报刊,“朝野上下,鉴于时局之贴危,谓救亡之方只在立宪,莫不以此为请。”1904年的日俄战争被认为是“立宪政体战胜了专制政体”的例子,要求采用立宪政体以成为富强之国的呼声越来越高。1905年底,以载泽等五大臣为主要成员的考察团,出使西方,开始对东西政治展开了综合察考。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预备立宪诏”,保证“大清帝国皇统万世不易”,强调“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者为限”;规定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住、人身自由等权利。颁行《法院编制法》草案,规定了审判衙门通则、审判衙门等级及其案件管辖范围、审判衙门内检察厅之配置、司法行政职务及监督权等事项。
——摘编自季金华《清末宪政运动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预备立宪”的积极意义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六朝时期,用九品官人法选拔官吏,标准是门第而非学识。隋朝初年,废除了地方长官辟举本地士人担任官吏的陋习,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进行考核;以后又规定,州县官吏三年一换,不得连任,不许本地人担任本地官吏。与此同时,隋朝设立秀才科、明经科,参加考试的有太学(国子学)州县学的生徒,也有各州按规定举荐的贡士。考试统一的课程,一律按照才学标准录取;录取和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隋炀帝增设了进士科,只考试策论。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选官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 六朝时期,用九品官人法选拔官吏,标准是门第而非学识。隋朝初年,废除了地方长官辟举本地士人担任官吏的陋习,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进行考核;以后又规定,州县官吏三年一换,不得连任,不许本地人担任本地官吏。与此同时,隋朝设立秀才科、明经科,参加考试的有太学(国子学)州县学的生徒,也有各州按规定举荐的贡士。考试统一的课程,一律按照才学标准录取;录取和任用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隋炀帝增设了进士科,只考试策论。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选官制度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 (共21题)
4.
教会认为,人们要获救,只有通过教会。因此教会规定了许多所谓教徒获救必经的手续和仪式,这些仪式统称为“圣事”。对此,马丁・路德提出
A.简化宗教仪式 |
B.信仰教会即可得救 |
C.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
D.信徒有直接解释《圣经》的权力 |
5.
在巴尔扎克写作室的壁炉上,有一尊拿破仑雕像,在其底座上写着巴尔扎克的座右铭:“彼以剑锋所未竟之业,我将以笔竟其业。”这体现出巴尔扎克的创作动机是
A.消灭欧洲的封建势力 |
B.宣扬自由、平等思想 |
C.批判资产阶级的软弱 |
D.展现金钱社会罪恶 |
6.
“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天赋人权说 |
B.分权制衡说 |
C.三权分立说 |
D.社会契约论 |
7.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材料反映苏格拉底主张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美德即知识 |
C.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D.认识你自己 |
8.
卢梭希望建立以公意为基础的国家,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者政治体。这体现了卢梭
A.“社会契约”民主思想 |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
C.倾向于实行社会主义 |
D.对天赋人权思想的倡导 |
9.
“15世纪末16世纪初,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学者,无论是贵族还是市民,无论是高级教职人员还是僧侣和教区神父,都对教会的状况痛心不已,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认为教皇制度是欧洲流着脓液的症结所在。”与之相关的史事有
①康德强调“人非工具”
②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
③加尔文主张“先定论”
④伏尔泰提出“天赋人权”
①康德强调“人非工具”
②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
③加尔文主张“先定论”
④伏尔泰提出“天赋人权”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③ |
10.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意大利新兴商业的发展 |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
11.
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哈姆雷特》和《红楼梦》这两部文学名著体现的相同思想是
A.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
B.挑战正统,提倡经世致用 |
C.反对专制,否定教会权威 |
D.批判现实,宣扬理性主义 |
13.
16世纪英国街头戏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对这段台词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人们冲破宗教迷信的枷锁 |
B.盲目拜金是人文主义的畸形产物 |
C.表现出禁欲主义被打破的原因 |
D.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 |
14.
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
下列对中国古代科技分析正确的是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 | 件 | % | ||
公元1-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1-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1-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1-1900年 | 975 | 39 | 4 | 936 | 96 |
下列对中国古代科技分析正确的是
A.是在农业生产中发明的 |
B.是世界科技的中心 |
C.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D.均为实用技术 |
15.
据宋刘克庄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时出现“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的盛况。上述现象表明,莆仙戏在当时流行是因为
A.吸收元杂剧的戏曲元素 |
B.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
C.程朱理学广泛传播 |
D.满足市民文化品味 |
16.
《大国崛起》解说词:“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被解破的标志是
A.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 |
B.达尔文的进化论 |
C.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 |
D.瓦特改良蒸汽机 |
17.
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A.振作少年精神 |
B.发动文学改良 |
C.推动文学革命 |
D.反对愚昧与专制 |
18.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其核心思想是
A.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
B.以西方科技取代纲常名教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D.以纲常名教抵制西方科技 |
19.
1983年,一些人视特区为异端,怀疑“特区姓‘资’不姓‘社’了”。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等特区,并题字“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邓小平又到深圳等南方城市视察。这两次南方视察的共同点是
A.促进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
B.实践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
C.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
D.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20.
下列言论的共同诉求是
地价之增益……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 |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 | 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邓小平 |
A.实现民族独立 |
B.完成民主革命 |
C.关注人民生活 |
D.消灭封建势力 |
21.
孙中山的“涨价归公”理念来自美国亨利•乔治的《进步与贫困》: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正如人人都有呼吸空气的平等权利一样。”孙中山这个观点属于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生主义 |
D.大公无私 |
22.
如表为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培养通用人才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B.改革旧的教育体系服务社会现实 |
C.完善高校专业设置提高公民素质 |
D.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专业人才 |
23.
梭伦,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不仅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而且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拔掉了竖在被抵押的土地上的债权碑”的含义是
A.设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
B.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
C.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
D.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